|
|
|
論儒釋道的生死觀 |
"作者:曲黎敏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北京天人醫(yī)易文化咨詢中心研究員)
提要: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它們對于生與死的界定從根本上詮釋了它們對大千世界的的認識的不同。無論是儒家的畏 |
|
|
|
論“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針灸” |
"摘要:作者分析了“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針灸”在防病保健中的應用特點及研究現狀。認為運用現代生命科學理論與技術手段揭示“逆針灸” 防病保健的作用機理將對進一步挖掘針灸“治未病”的潛力及開發(fā)廣闊的防 |
|
|
|
論“天人相應”與“節(jié)氣灸” |
"摘要:“節(jié)氣灸”是在特定的時令節(jié)氣進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傳統(tǒng)方法。它典型地體現了中醫(yī)“天人相應”因時制宜的防治思想。本文作者從“天人相應”的角度分析了自然界時令節(jié)氣的陰陽變化規(guī)律,以及結合機體的機能狀 |
|
|
|
論“三” |
"《道德經》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這段經文講到的“三”,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它既是太極之妙用,為造物之始,而有“三生萬物”;同時又是先天與后天的具足,包涵 |
|
|
|
六淫(五)燥 |
燥為秋季主氣。以其天氣不斷斂肅,空氣缺乏水分之濡潤,因而出現秋涼而勁急干燥的氣候。燥邪外感途徑,多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衛(wèi)。燥邪為病又有溫燥、涼燥之分,初秋有夏熱之余氣,燥與溫熱結合而侵犯人體,則多見溫燥 |
|
|
|
六淫(四)濕 |
濕為長夏主氣。夏秋之交,陽熱下降,氤氳熏蒸,水氣上騰,潮濕充斥,故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jié)。濕邪為病,亦有外濕、內濕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居處潮濕等外在濕邪侵襲人體所致。內濕則是由于脾失 |
|
|
|
六淫(三)暑 |
暑為夏季的主氣,乃火熱所化。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主要發(fā)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純屬外邪,無內暑之說。
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暑為夏日火熱之氣所 |
|
|
|
六淫(六)火(熱) |
火熱為陽盛之氣所化,故火與溫熱?苫旆Q。但火與溫熱,同中有異,熱為溫之漸、火為熱之極,熱多屬于外淫,如風熱、暑熱、濕熱之類的病邪;而火則常由內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膽火橫逆等病變。
火熱為病 |
|
|
|
六腑 |
六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等六個臟器。其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在古代,腑寫作“府”,“府”是中空的,是盛放物品之處,有出有入。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傳化”,有傳導變化之意,說明六 |
|
|
|
癘氣 |
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在中醫(yī)文獻記載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名稱。
(一)癘氣的致病特點
(1)癘氣是一類客觀存在的致病物質
癘氣與六淫不同,是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