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夫消渴者?识恍”闶且。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久經(jīng)年。石勢(shì)結(jié)于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dú)鉁p少。不能制于石。石勢(shì)獨(dú)盛。則腎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變者。多發(fā)癰疽。此坐熱氣留于經(jīng)絡(luò)。經(jīng)絡(luò)不利。血?dú)廑諠9食砂b膿也。診其脈數(shù)大者生。細(xì)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shí)牢大者死。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
名曰脾癉。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溢在于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cái)?shù)食甘美而多肥。肥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為消渴也。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中疼熱。饑不欲食。甚者則欲吐下之不肯止。
養(yǎng)生法云∶人睡臥勿張口。
久成消渴及失血也。赤松子云∶臥閉目不息十二通。治
飲食不消。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bǔ)養(yǎng)宣導(dǎo)。今附于后。法云∶解衣 臥。伸腰 少腹。五息止。引腎。去消渴。利陰陽。解衣者使無掛礙。 臥者無外想。使氣易行。伸腰者使腎無逼蹙。 者大努。使氣滿少腹者。
攝腹?fàn)繗。使五息即止之。引腎者引水來咽喉。潤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陰陽者。饒氣力也。(出第五卷通按后條古人喜石宜消渴今服石者少何有此癥緣酒多令中 三焦熱臟腑燥亦致消渴不必皆由服石也。但治法頗同)千金論曰∶夫消渴者。凡積久飲酒。無有不成消渴病者。然則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其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脯炙鹽咸。此味酒客多嗜。不離其口。三觴之后。制不由己。飲啖無度。咀嚼 醬。不擇酸咸。積年長(zhǎng)夜。酣典不懈。遂使三焦猛熱。五臟干燥。木石猶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療之愈否。屬在病者。若能如方節(jié)慎。
旬月而瘳。不自愛惜。死不旋踵。方書
醫(yī)藥。實(shí)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知此者?v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深思慎之。凡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慮患大癰。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節(jié)間。忽發(fā)癰疽而卒。所以戒在大癰也。當(dāng)預(yù)備癰藥以防之。宜服麥門冬丸。除腸胃熱。實(shí)兼消渴方。
麥門冬(八分去心) 茯苓(八分堅(jiān)白者) 黃連(八分) 石膏(八分碎) 葳蕤(八分) 人參(六分) 龍膽(六分) 黃芩(六分) 升麻(四分) 栝蔞(十分) 枳實(shí)(五分炙)生姜屑(十分) 地骨皮(六分) 茅根(切一升) 粟米(三合)
上十五味以水六升。煮茅根及粟米令爛。余十三味搗末。蜜和丸如梧子。以前茅根粟米汁作飲。服十丸。日二。若渴則與此飲至足。大麻亦得。忌豬肉酢物。
又栝蔞湯方。
栝蔞(五兩切) 麥門冬(汁三升) 生姜(五兩切) 茅根(切三升) 蘆根(切二升)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如藥法。
又胃腑實(shí)熱。引飲?省\蜍邷。泄熱止渴方。
茯苓(五兩一作茯神) 栝蔞(五兩) 知母(四兩) 小麥(二升) 麥門冬(五兩去心)大棗(二十枚去核) 生地黃(六兩) 葳蕤(四兩) 淡竹葉(三升)
上九味切。以水三斗。先煮小麥竹葉。取九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不問早晚。隨渴即進(jìn)。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病。熱即服之。忌蕪荑酢物。
又豬肚丸。療消渴方。
豬肚(一枚治如食法) 黃連(五兩去毛) 栝蔞(四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知母(四兩)茯
上七味搗為散。納肚中。線縫。安置甑中蒸之極爛熟。接熱及藥。木臼中搗?煽巴。
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飲汁下三十丸。日再服。漸加至四五十丸。渴即服之。(翼同)又栝蔞散方。
栝蔞(八分) 麥門冬(六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鉛丹(八分)
上四味搗為散。以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忌海藻菘菜。(一方有茯苓六分)又黃 湯方。
黃 (三兩) 茯神(三兩) 栝蔞(三兩) 甘草(三兩炙) 麥門冬(三兩去心) 干地黃(五兩)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蕪荑酢物海藻菘菜。日進(jìn)一劑。服十劑訖。服丸藥。后腎消門中宣補(bǔ)丸是。
又方:取七家井索近桶口結(jié)處燒作灰。
上一味。以井華水服之。不過三服。
又方:飲豉汁任性多少。瘥止。
又方:濃煮竹根汁飲之。取瘥止。(肘后同)
又方:煮青粱米汁飲之。瘥止。(肘后同)又消渴陰脈絕。胃反吐食方。
茯苓(八兩) 澤瀉(四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三兩) 桂心(三兩) 甘草(一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麥三升。取五升。去滓。納茯苓等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
日再。(翼同)
又方: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破如雀頭三大升。以東流水兩石。煮取二斗。
干地黃(八兩) 生姜(八兩) 橘皮(三兩)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黃(三兩)桂心(二兩) 遠(yuǎn)志(三兩去心) 當(dāng)歸(二兩) 芍藥(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白術(shù)(八兩)
上十二味切。納瓦汁中。煮取三升。分溫四服。單瓦汁亦佳。(一方無甘草)又療熱病后虛熱渴。四肢煩疼方。
葛根(一斤)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竹葉(一把)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蕜t飲一升。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
又虛熱渴無不效。填骨煎方。
茯苓(三兩) 菟絲子(三兩) 山茱萸(三兩) 當(dāng)歸(三兩) 大豆黃卷(一升) 石葦(二兩去毛) 牛膝(三兩) 巴戟天(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天門冬(五兩去心) 五味子(三兩) 人參(二兩) 遠(yuǎn)志(三兩去心) 桂心(二兩) 附子(二兩炮) 石斛(三兩)
上十六味先搗篩。別取生地黃十斤。生栝蔞十斤。舂絞取汁。于火上煎之減半。便作數(shù)分納藥。并下白蜜二升。牛髓一升。微火煎之。令如糜。食如雞子黃大。日三。亦可飲服之佳。
忌酢物鯉魚生蔥豬肉冷水。(一方有肉蓯蓉四兩)
又方:桃膠如彈丸。含之咽津。甚佳。(本方療渴小便利復(fù)非淋)
又方:蠟如雞子大。酢一升煮兩沸。適寒溫。頓服之。(本方療渴小便利復(fù)非淋通按小便利而且長(zhǎng)不比淋癥之滴瀝也故曰復(fù)非淋)
又方:水和栝蔞散服方寸匕。亦可蜜丸如梧子。服三十丸。
日再服。無所忌。(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近效極要論∶消渴舊來以為難療。古方有黃連湯牛膽丸為勝。亦不能好瘥。自作此方
以來。服者皆瘥。服多者即吐水。豈有更渴之理。
又療消渴麥門冬丸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 干地黃(三兩) 蜀升麻(五兩) 黃芩(五兩) 栝蔞(七兩)苦參(八兩) 人參(三兩) 黃連(五兩) 黃柏(五兩)
上九味末之。以牛乳和眾手捻作丸子。曝干。以飲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五六十丸。忌蕪荑獵肉冷水。
又方:黃連(五兩) 苦參(一斤) 知母(五兩) 栝蔞(二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 牡蠣粉(五兩熬) 人參(五兩) 黃 (五兩) 干地黃(五兩)
上九味末之。以牛乳丸。清漿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五十丸。忌豬肉冷水蕪荑
近效極要論。熱中雖能食多。小便多。漸消瘦方。
地骨皮(切一升) 麥門冬(三兩去心) 黃連(二兩) 小麥(八合) 人參(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八合。去滓。分為三服。間食服之。如不能多服。分作四五服亦得。忌豬肉。
又方:人參(五兩) 麥門冬(八分去心) 牡蠣粉(八分) 干地黃(十分) 知母(八分)苦參(二十分) 黃連(八分) 栝蔞(八分)
上八味末之。以生牛乳為丸如梧子。清漿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食后服。忌蕪荑豬肉冷水。
又療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絲子(二兩) 蒲黃(三兩) 黃連(三兩) 硝石(三兩) 肉蓯蓉(二兩)
上五味。兼雞 中黃皮三兩為散服。服方寸匕。日三服。如行五里久。又一服未有不瘥者。忌豬肉。(千金名九房散)又療小便數(shù)多不足日便一二斗。或如血色方。
麥門冬(八兩去心) 蒺藜子(三兩) 甘草(一兩炙) 干姜(四兩炮) 桂心(二兩) 干地黃(八兩) 續(xù)斷(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古今錄驗(yàn)療腎消腳瘦細(xì)小便數(shù)赤色似血虛冷者)
病源夫渴利者。隨飲小便是也。由少服乳石。石熱盛時(shí)。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然腎虛又不能傳制水液。故隨飲小便也。其病變多發(fā)癰疽。
以其內(nèi)熱而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則津液竭。津液竭則經(jīng)絡(luò)澀。經(jīng)絡(luò)澀則營衛(wèi)不行。營衛(wèi)不行則熱氣留滯。故成癰膿也。(出第五卷中)
千金療下焦虛熱注脾胃。從脾注肺。好渴利方。
小麥(一升) 竹葉(三升) 麥門冬(四兩去心)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三十枚去核) 生姜(五兩) 栝蔞(五兩) 地骨皮(一升)
上九味切。先以水三斗。煮小麥取一斗。去滓澄清。取八升。去上沫。取七升。煮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療渴利虛熱。引飲不止。消熱止渴。茯神湯方。
茯神(四兩) 石膏(八兩碎) 地骨皮(一升) 竹葉(三升) 栝蔞(五兩) 葳蕤(四兩) 麥門冬(二升去心) 知母(四兩) 生地黃(一升) 宿姜(四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下大棗三十枚擘。并藥煮取四升。分為四服。忌蕪荑。
又消渴利方。
生栝蔞根(三十斤)
上一味切。以水一石。煮取一斗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取水盡。以暖酒先食后服如雞子大。日三服。
又方:葵根五升盤大兩束切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又療渴小便利復(fù)非淋方。
榆白皮二斤(去黑皮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
又方:小豆藿一把。搗取汁。頓服。日三。(肘后文仲同)又渴利方。
栝蔞粉和雞子。日曝干更搗。水服方寸匕。日三丸服亦得。
又療虛熱。四體羸瘦?薀岵恢。茯神消渴補(bǔ)虛。煮散方。
茯神(四兩) 石斛(八兩) 栝蔞(五兩)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三兩) 蓯蓉(四兩)知母(三兩) 黃連(八兩) 丹參(五兩) 人參(三兩) 當(dāng)歸(三兩) 小麥(三升)葳蕤(四兩)
上十三味搗篩為散。取三寸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絹袋貯煮之。日再。一煮為一服。忌豬肉醋物海藻菘菜。(出第二十二卷中)
崔氏療消渴瘦中焦熱渴方。
苦參(一大斤) 黃連(六分) 栝蔞(五兩) 知母(五兩) 牡蠣粉(五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
上六味各搗篩為散。以牛乳和。并手捻為丸。如梧子大。曝干。日再服。飽食訖。以漿水下之。服二十丸。如微利減十丸。如食熱面酒等。即加服廣濟(jì)療脾胃中虛熱消渴。小便數(shù)。骨肉日漸消瘦方。
麥門冬(十二分去心) 苦參(八分) 栝蔞(八分) 知母(八分) 茯神(八分) 土瓜根(八分) 甘草(六分炙) 人參(六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丸。每食少時(shí)。煮蘆根大麥飲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漸加至三十丸。忌海藻菘菜豬肉大酢。(一方有黃連十二分出第一卷中)
肘后療消渴。肌膚羸瘦;蛱摕徂D(zhuǎn)筋。不能自止小便數(shù)方。
栝蔞(六分) 黃連(六分) 漢防己(六分) 鉛丹(六分研)
上四味搗篩為散。每食后取酢一合。水二合。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當(dāng)強(qiáng)飲水。須臾惡水。不復(fù)飲矣。(陶氏廣濟(jì)文仲同千金翼同分兩小別出第十卷中)
廣濟(jì)療口干數(shù)飲水。腰腳弱。膝冷。小便數(shù)。用心力即煩悶健忘方。
麥門冬(十二分去心) 牛膝(六分) 龍骨(八分) 土瓜根(八分) 狗脊(六分)茯神(六分) 人參(六分) 黃連(十分) 牡蠣(六分熬碎) 山茱萸(八分) 菟絲子(十二分酒漬一宿) 鹿茸(八分炙)
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和丸。每服食后煮麥飲。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忌生菜熱面豬牛肉 蒜粘食陳臭酢物等。
又療消渴口苦舌干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 茅根(一升) 栝蔞(三兩切) 烏梅(十顆去核) 小麥(三合) 竹茹(一升)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細(xì)細(xì)含咽。分為四五服。忌熱面炙肉。(并出第一卷中)
千金口含酸棗丸。療口干方。
酸棗(一升五合去核) 石榴子(五合干之) 葛根(三兩) 烏梅(五十顆去核) 麥門冬(四兩去心) 茯苓(三兩半) 覆盆子(三兩) 桂心(三兩六銖) 石蜜(四兩半) 栝蔞(三兩半)
上十味搗篩。蜜和為丸。含如酸棗許大。不限晝夜。常令口中有津液出為佳。忌大酢生蔥。(翼同出第二十一卷中)
病源內(nèi)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熱結(jié)于腎。內(nèi)熱之所作也。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shí)。實(shí)則消水漿故利。利多則不得潤養(yǎng)五臟。臟衰則生諸病焉。由腎盛之時(shí)。不惜真氣。恣意快情。數(shù)使虛耗。石熱孤盛。則作消中。故不渴而小便多也。(出第五卷中)
千金論曰∶夫內(nèi)消之為病。當(dāng)由熱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飲。令人虛極短氣。又內(nèi)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又不渴。正觀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久。忽然房道強(qiáng)盛。經(jīng)月余漸患渴。經(jīng)數(shù)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以來。百方療之漸以增劇。四體羸 。不能起止。
精神惚恍?谏嘟垢啥洹4瞬‰m稀。甚可畏也。利時(shí)脈沉細(xì)微弱。服枸杞湯即效。若恐不能長(zhǎng)愈。服鉛丹散立效。其間將服除熱宣補(bǔ)丸。枸杞湯方。
枸杞枝葉(一斤) 栝蔞根(三兩) 石膏(三兩) 黃連(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五服。日三夜二服。困重者多合?始达嬛。忌海藻菘菜豬肉。
又鉛丹散。主消渴止小便數(shù)。兼消中。悉主之方。
鉛丹(二分熬別研入) 栝蔞根(十分) 甘草(十分炙) 澤瀉(五分) 胡粉(二分熬研入) 石膏(五分研) 白石脂(五分研入) 赤石脂(五分)
上八味搗研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少壯人一匕半;家荒暾叻蝗震。二年者二日瘥?噬跽咭苟。若腹中痛者減之。丸服亦佳。一服十丸。以瘥為度。不要傷多。令人腹痛。此方用之如神。已用經(jīng)今三十余載矣。忌海藻菘菜。文仲云。腹中痛者。宜漿水飲汁下之亦得。又備急云。不宜酒下。用麥汁下之亦得。丸服者服十丸。日再服。合一劑。救數(shù)人得愈。古今錄驗(yàn)云∶服此藥了。經(jīng)三兩日。宜爛煮羊肝肚空腹吃之;蜃鞲嗟。宜湯淡食之。候小便得咸苦。即宜服后花蓯蓉丸。兼煮散將息。
又療腎消渴。小便數(shù)。宜補(bǔ)丸方。
黃 (三兩) 栝蔞(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茯神(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三兩) 知母(三兩) 干地黃(六兩) 石膏(六兩研) 菟絲(三兩) 肉蓯蓉(四兩)
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膽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漸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集驗(yàn)同)又療腎氣不足。虛損消渴。小便數(shù)。腰痛。宜服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去脂膜切) 遠(yuǎn)志(二兩去心) 人參(二兩) 澤瀉(二兩) 干地黃(二兩) 桂心(二兩) 當(dāng)歸(二兩) 龍骨(二兩) 甘草(二兩炙)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五味子(五合)茯苓(一兩) 芎 (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一斗二升。納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蕪荑。(集驗(yàn)同)又阿膠湯。療久虛熱。小便利而多;蚍⑷颂摕。多由汗出當(dāng)風(fēng)取冷;枷愀勰_。喜發(fā)動(dòng)。兼消渴腎消。脈細(xì)弱。服此即立減方。
阿膠(三兩) 干姜(二兩) 麻子(一升) 遠(yuǎn)志(四兩去心) 附子(一兩炮) 人參(一兩) 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說云∶小便利多白。
日夜數(shù)十行至一石。令五日服之甚良。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又腎消夜尿七八升方。
鹿角(一具炙令焦)
上一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漸漸加至一匕半。
又黃 湯。主消中虛勞少氣。小便數(shù)方。
黃 (二兩) 芍藥(二兩) 生姜(二兩) 當(dāng)歸(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三十枚) 麥門冬(一兩去心) 干地黃(一兩) 黃芩(一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空腹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
古今錄驗(yàn)論。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shù)。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shù)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shù)小便者。此是腎消病也。特忌房勞。若消渴者倍黃連。消中者倍栝蔞。腎消者加芒硝六分。服前件鉛丹丸。得小便咸苦如常。后恐虛憊者。并宜服此花蓯蓉丸方。
花蓯蓉(八分) 澤瀉(四分) 五味子(四分) 紫巴戟天(四分去心) 地骨皮(四分) 磁石(六分研水淘去赤汁干之研入) 人參(六分) 赤石脂(六分研入) 韭子(五分熬) 龍骨(五分研入) 甘草(五分炙) 牡丹皮(五分) 干地黃(十分) 禹余糧(三分研入) 桑螵蛸(三十枚炙) 栝蔞(四分)
上十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牛乳空腹下二十丸。日再服。忌海藻菘菜胡荽蕪荑等物。
又服前丸渴多者。不問食前后。服煮散方。
桑根白皮(六分) 薏苡仁(六分) 通草(四分) 紫蘇莖葉(四分) 五味子(六分) 覆盆子(八分) 枸杞子(八分) 干地黃(九分) 茯苓(十二分) 菝 (十二分) 黃(二分)
上十一味搗。以馬尾羅篩之。分為五帖。每帖用水一升八合。煎取七合。去滓。溫服。
忌酢物蕪荑。(出第二十六卷中)
病源。夫人有于眠睡中不覺尿出者。是其稟質(zhì)陰氣偏盛。陽氣偏虛。則膀胱腎氣俱冷。
不能溫制于水。則小便多;虿唤z尿。膀胱足太陽也。為腎之腑。腎者足少陰也。為臟。
與膀胱合。俱主水。凡人之陰陽。日入陽氣盡則陰受氣。至夜半陰陽大會(huì)。氣交則臥睡。小便者。水液之余也。從膀胱入于胞為小便。夜臥則陽氣衰伏。不能制于陰。所以陰氣獨(dú)發(fā)。
水下不禁。故于睡眠而不覺尿床也。(出第十四卷中)
肘后療少小睡中遺尿不自覺方。
取鵲巢中蓐燒水。服一錢匕。即瘥。(文仲方千金同)
又方:雄雞肝 桂心
上二味等分搗丸。服如小豆一枚。日三服。
又方:雄雞屎白(熬) 桂心
上二味等分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除桂心。
又方:礬石(燒令汁盡) 牡蠣(熬)
上二味等分末之。以粟米粥飲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雄雞喉嚨。及屎白 裹黃皮燒末。麥粥清盡服之。
亦可。以赤雞翅燒末。酒服三指撮。日三。
又方:薔薇根隨多少銼搗。以酒飲之。(并出第二卷中)
病源?世。隨飲小便也。此謂服石之人。房室過度。腎氣虛耗故也。下焦生熱。
熱則腎燥。腎燥則渴。然腎虛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也。其渴利雖瘥。熱猶未盡。發(fā)于皮膚。
皮膚近效恐腎虛熱渴小便多。除風(fēng)濕。理石毒。止小便。去皮膚瘡。調(diào)中方。
升麻(四分) 玄參(五分) 甘草(四分炙) 知母(五分) 茯苓(三分) 牡蠣(六分) 漏蘆(五分) 枳實(shí)(六分炙) 菝 (四分) 黃連(六分)
上十味搗篩飲汁。服方寸匕。日再服。以瘥為度。忌豬肉海藻菘菜酢物。
又方:栝蔞(八分) 茯苓(八分) 玄參(四分) 枳實(shí)(六分炙) 苦參(三分) 甘草(三分炙)橘皮(三分)
上七味搗篩。每空腹以漿水服方寸匕。日再服。忌海藻大酢菘菜。
病源五臟六腑皆有津液。若腑臟因虛實(shí)而生熱者。熱氣在內(nèi)。則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數(shù)飲。其人必眩。背寒而嘔者。因利虛故也。診其脈。心脈滑甚為善渴。其久病變;虬l(fā)癰疽;?yàn)樗。(出第五卷中?/div>
近效渴后數(shù)飲。嘔逆虛羸。恐成癰疽水病方。
茯苓(五分) 栝蔞(六分) 升麻(四分) 麥門冬(六分去心) 桑根白皮(八分)橘皮(三分)
上六味搗為散。清水服一方寸匕。日再服。忌酢物。
又方:人參(三分) 豬苓(三分) 通草(五分) 黃連(六分) 麥門冬(八分去心) 栝蔞(八分)
上六味搗為散。漿水送方寸匕。日再服。以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冷等物。
又若已覺津液竭。身浮。氣如水病者方。
漢防己(六分) 豬苓(六分) 栝蔞(八分) 茯苓(四分) 桑根白皮(十二分) 白術(shù)(三分) 杏仁(六分去皮尖熬) 郁李仁(六分) 葶藶子(十二分熬紫色)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崭?jié){水服三十丸。日一服。腫消小便快下為度。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 藶丸。療消渴。成水病浮腫方。
甜葶藶(隔紙炒) 栝蔞仁 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 漢防己(各一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搗二三百杵。如梧子大。服三十丸。食前。茯苓煎湯送下。日三四服又瞿麥湯。療消渴。欲成水氣。面目并足脛浮腫。小便不利方。
瞿麥穗 澤瀉 滑石(各兩半) 防己(三分) 黃芩 大黃(各一分) 桑螵蛸(炒十四枚)
上七味切。每服三錢匕。水三升。煮一升。去滓。空心溫服。良久再服。
病源此由勞傷于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關(guān)竅在陰。陰為尿便之道。脬冷腎損。故小便白而如脂;蛉琨熎。(出第四卷中)
崔氏飲水不知休。小便中如脂。舌干渴方。
黃連(五兩) 栝蔞(五兩)
上二味搗末。以生地黃汁和丸。并手丸。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再服之。忌豬肉。
近效消渴肝肺熱。焦枯消瘦;蚝疅峥诟。日夜飲水。小便如脂。不止欲死方。
水飛鐵粉(三兩絕燥者別研入) 雞 (五枚陰干末入) 牡蠣(二兩熬別研如粉入)黃連(三兩)
上四味搗篩三五度。煉蜜和丸。飲汁下如梧子大五十丸。重者不過食時(shí)。輕者手下瘥。
勿傳。忌豬肉。
又主消渴口干方。
黃連 豉(曝令干)
上二味一處搗。令成丸。食后飲服四十丸。日再。丸稍大如常藥丸。常服有效。忌豬肉又消渴能飲水。小便甜。有如脂麩片。日夜六七十起方。
冬瓜(一枚) 黃連(十兩)右截瓜頭去穣。入黃連末;鹬徐兄。候黃連熟。布絞取汁。一服一大盞。日再服。但服兩三枚瓜。以瘥為度。一方云∶以瓜汁和黃連末。和如梧子大。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瘥。增丸數(shù)。忌豬肉冷水。
經(jīng)驗(yàn)用大牡蠣不計(jì)多少。以臘日端午日將黃泥裹 通赤。放冷取出為末。用活鯽魚煎湯調(diào)下一錢。
病源。夫強(qiáng)中病者。莖長(zhǎng)興盛不痿。精液自出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熱住于腎中。下焦虛熱。少壯之時(shí)。血?dú)馍胸S。能制于石。及至年衰血?dú)鉁p少。腎虛不能制精液也。若精液竭則諸病生矣。(出第五卷中)
千金論曰∶夫人生放恣者眾。盛壯之時(shí)。不自慎惜?烨榭v欲。極意房中。稍至年長(zhǎng)。
腎氣虛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慮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氣既盡。石氣孤立。唯有虛耗。唇口干焦。精液自泄;蛐”愠帱S。大便干實(shí);蚩识依。日夜一石以來;蚩识焕;虿豢识K持。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節(jié)之所致也。又強(qiáng)中之病者。莖長(zhǎng)興盛不痿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后。即作癰疽。皆由石熱。凡如此等。宜服豬腎薺 湯。制腎中石熱。又將服白鴨通丸。便瘥。
豬腎薺 湯方。
豬腎一具(去脂膜) 大豆(一升) 薺 (三兩) 人參(二兩) 茯神(二兩) 磁石(二兩碎) 知母(二兩) 葛根(二兩) 黃芩(二兩) 栝蔞(二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三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以下。去滓。納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誓孙嬛。下焦熱者。輒合一劑。病勢(shì)漸歇即停。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旺也。心旺便汗出。汗出則腎中虛燥。故令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出。故小便多而數(shù)也。此皆是平人之候。名曰腎渴。但小便利而不飲水者。名腎實(shí)也。
經(jīng)曰∶腎實(shí)則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其于小便利者。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shí)。實(shí)則能消水漿故利。利多則不得潤養(yǎng)五臟。臟衰則生諸病也。張仲景曰∶若熱結(jié)中焦則為堅(jiān)熱也。熱結(jié)下焦則為溺血。亦令人淋閉不通。明知不必悉患小便利。信矣。內(nèi)有熱氣者則喜渴也。除其熱則止?始嫣撜。須除熱而兼宜補(bǔ)虛。則病愈。
又療嶺南山瘴氣。兼風(fēng)熱毒瓦斯入腎中。變成寒熱。腳弱虛滿而渴方。
黃連(不限多少) 生栝蔞(汁) 生地黃(汁) 羊乳(無即用牛乳及人乳亦得)
上四味。取三般汁乳和黃連末。任多少。眾手捻為丸。如梧子大。麥飲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五十丸。日三服。輕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若藥苦難服。即煮麥飲汁下亦得。
文仲云。黃連丸一名羊乳丸。肘后同忌豬肉蕪荑。
又療消渴。浮萍丸方。
浮萍 栝蔞根(等分)
上二味搗篩。以人乳汁和為丸如梧子。麥飲服二十丸。日三服。三年病。三日瘥。(肘后文仲同主虛熱甚佳)又療面黃。咽中干燥。手足俱黃。短氣。脈如連珠。除熱止渴利。補(bǔ)養(yǎng)地黃丸方。
生地黃汁(二升) 生栝蔞汁(二升) 生羊脂(三升牛脂亦得) 好蜜(四升) 黃連(末一斤)
上五味搗合。銀鍋中熬。成煎。可丸如梧子。飲汁送五丸。日三服。加至十丸。若苦冷而渴瘥。即令別服溫藥。忌豬肉蕪荑。(肘后同)又療渴小便數(shù)散方。
知母(六分) 栝蔞(一斤) 茯苓(四分) 鉛丹(一分) 雞 中黃皮(十四枚)
上五味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禁酒生菜肉。瘥后去鉛丹。以蜜和之。以麥飲。長(zhǎng)服勿絕。良。忌酢物。(肘后同)
千金論曰∶凡消渴病經(jīng)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則于瘡上漏膿水不歇。遂成癰疽。
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誤傷皮肉。若作針孔許大瘡者。所飲之水。皆于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消渴者?梢篮蠓骄拇讨疄榧选O氏云∶消渴病百日外既不許針刺。所飲之水。皆化為膿水不止者皆死。特須慎之。又云∶仍不得誤傷皮肉。若有小瘡。亦云致死。既今亦得消渴。且未免飲水。水入瘡即損人。今初得日。豈得令其灸刺。致此誤傷之禍。輒將未順其理。且取百日以上為能。未悟初灸之說。故不錄灸刺。凡灸刺則外脫其氣。消渴皆是宣疾。灸刺特不相宜。唯香港腳宜即灸之。是以不取灸穴者耳。又有人患消渴小便多而數(shù)。發(fā)在于春。經(jīng)一夏專服栝蔞及豉汁。得其力。渴漸瘥。然小便猶數(shù)甚。晝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極差不減二升也。轉(zhuǎn)久便止。漸食肥膩。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吸少氣。不得多語。心煩熱。兩腳酸。食乃兼倍于常。而不為氣力者。然此病皆由虛熱所為耳。療法。栝蔞汁可長(zhǎng)服以除熱。牛乳杏酪善于補(bǔ)。此法最有益。(出第二十一卷中)
文仲療消渴熱中。加減六物丸方。
栝蔞根(八分) 麥門冬(六分去心) 知母(五分) 人參(四分) 苦參(四分) 土瓜根(四分)右藥搗篩。以牛膽和為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麥粥汁下。未知。稍加至三十丸。咽干者加麥門冬。舌干加知母。脅下滿加人參。小便難加苦參。小便數(shù)加土瓜根。隨患加之一分。(肘后同)又黃連丸。主消渴方。
黃連(一斤去毛) 生地黃(十斤)
上二味搗。絞地黃取汁漬黃連。出曝之燥。復(fù)納之。令汁盡。干搗之下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盡更令作。即瘥止。忌豬肉蕪荑。
(千金栝蔞粉散。療消渴秘方。
上一味寸切。以水浸。一日一易。經(jīng)五日出取爛搗破之。以絹袋盛擺之。一如出粉法。
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奶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瘥止。(出第二十一卷中)
肘后主消渴方。
秋麻子一升。以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飲之。無限。不過五升瘥。(文仲同出第二卷中)廣濟(jì)療消渴兼氣散方。
栝蔞(三兩) 石膏(三兩研) 甘草(三兩) 甘皮(二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食后煮大麥飲服方寸匕。日二夜一。服漸加至二匕。忌熱面海藻菘菜又療消渴。麥門冬湯方。
蘆根(切二升) HT 根(切二升) 石膏(六分碎) 生姜(五兩) 栝蔞(五兩)小麥(二升)
上七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去滓。一服一升。渴即任意飲。未瘥。更作。(并出第一卷中)
崔氏療患熱消渴。常服有驗(yàn)方。
豉心(三兩以酸醋拌蒸干如此者三熬令微黃) 黃連(三兩)
上二味搗篩訖。以蜜和為丸。日再。空腹服二十五丸。食后又服二十丸。又取烏梅十顆。以水二小升煎之?dāng)?shù)沸。取湯下。前件丸藥如無烏梅。以小麥子二升煮取汁亦得。
又方:黃連(一升去毛) 麥門冬(五兩去心)
上二味搗篩。以生地黃汁。栝蔞根汁。牛乳。各三合和。頓為丸如梧子。一服二十五丸。飲下。日再服。漸漸加至三十丸。若不頓為丸。經(jīng)宿即不相著也。消渴及小便多。并是虛熱。但冷將息即瘥。前件三方。(崔氏本方中此處更有一方用栝蔞黃連者故云前件三方)并是冷補(bǔ)?崭狗。恐少腹下冷。常吃少許食服之大好。忌豬肉蕪荑。
又療消渴無比方。
土瓜根(八兩) 苦參粉(三兩) 黃連(五兩去毛) 鹿茸(三兩炙) 栝蔞(三兩)雄雞腸(三具) 牡蠣(五兩熬) 白石脂(三兩研) 甘草(三兩炙) 黃 (三兩) 桑螵蛸(三七枚炙) 白龍骨(五兩研) 雞 黃皮(三十具熬)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散。一服六方寸匕。日再服。夜一服。以后藥下之。
竹根(十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石膏(四兩) 甘李根白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五合。以下前件散藥如難服?扇〈怂幹屯琛R环。仍還用此藥汁下之。忌豬肉海藻菘菜。(并出第四卷中)
千金加減巴郡太守奏三黃丸。療男子五勞七傷。酒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方。
春三月黃芩(四兩) 大黃(三兩炒) 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炒) 黃連(七兩炒)秋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二兩炒)
上三味隨時(shí)合搗下篩。以蜜和為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馬。近常試驗(yàn)。忌豬肉。(出第二十一卷中)
肘后卒消渴小便多方。
多作竹瀝。飲之恣口。數(shù)日瘥。忌面炙肉。(通按恣口者謂多飲竹瀝非恣食也)
又方:酒煎黃柏汁。取性飲之。(通按性飲者若人性畏冷即少飲也)
又方:熬胡麻令變色。研淘取汁。飲半合。日可三四服。不過五升即瘥。
又療日飲水一斛者方。
桑根白皮新掘入地三尺者佳。炙令黃黑色切。以水煮之。無多少。但令濃隨意飲之。無多少亦可。納少粟米。勿與鹽。(集驗(yàn)云宜熱飲之)又小便卒太數(shù)。復(fù)非淋。一日數(shù)十過。令人瘦方。
未中水豬脂如雞子一枚炙。承取肥汁盡服之。不過三劑瘥。
又方:羊肺一具作羹。納少肉和鹽豉。如食法。任意進(jìn)之。不過三具瘥。(千金同)
又方:豉一升。納于鹽中綿裹之。以白礬好者半斤。置綿上令蒸之三斗米許時(shí)。即下白礬。得消入豉中。出曝干。搗末。服方寸匕。
又小便數(shù)。豬肚黃連丸方。
豬肚(一枚洗去脂膜) 黃連末(三斤) 納豬肚中蒸之一石米熟。即出之。曝干。搗丸如梧子。服三十丸。日再服。漸漸加之。以瘥為度。忌豬肉。(出第二卷中)
論曰∶消渴者。原其發(fā)動(dòng)。此則腎虛所致。每發(fā)即小便至甜。醫(yī)者多不知其疾。所以古方論亦闕而不言。今略陳其要。按洪范稼穡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氣則下入骨髓。
其次以為脂膏。其次為血肉也。其余別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余也。騷氣者。五臟之氣。
咸潤者則下味也。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于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猶如乳母。谷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疾者。下泄為小便。此皆精氣不實(shí)于內(nèi)。則便羸瘦也。又肺為五臟之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即肺潤。若下冷極。即陽氣不能升。故肺干則熱。故周易有否卦。干上坤下。陽阻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
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蓋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上。此板終不可得潤也;鹆φ。則為腰腎強(qiáng)盛也。常須暖將息。其水氣即為食氣。食氣若得暖氣。即潤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是故張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腎氣丸。
并不食冷物及飲冷水。今亦不復(fù)渴。比頻得效。故錄正方于后耳。凡此疾與香港腳。雖同為腎虛所致。其香港腳始發(fā)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發(fā)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香港腳者。擁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陽氣上。
故擁疾發(fā)。即宣疾愈也。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fā)。即擁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又宜食者。每間五六日空腹一食餅。以精羊肉及黃雌雞為 。此可溫也。若取下氣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膝韭蔓荊。又宜食雞子馬肉。此物微擁。亦可療宣疾也。擁之過度。便發(fā)香港腳。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jì)猛。猛以濟(jì)寬。隨事制度。使寬猛得所。定之于心。口不能言也。又庸醫(yī)或令吃栝蔞粉。往往經(jīng)服之都無一效。又每至椹熟之時(shí)。取爛美者水淘去浮者餐之。下候心胸間氣為度。此亦甚佳。生牛乳暖如人體?始醇(xì)細(xì)呻之亦佳。張仲景云∶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jīng)也。膀胱者。是腎之腑也。而小便數(shù)。此為氣盛。氣盛則消谷大便硬。衰則為消渴也。男子消渴。飲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腎氣丸主之。
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黃(八兩) 薯蕷(四兩) 茯苓(三兩) 山茱萸(五兩) 澤瀉(四兩) 牡丹皮(三兩) 附子(三兩炮) 桂心(三兩)右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酢物生蔥(范汪短劇深師古今錄驗(yàn)必效文仲方等并同)先服八味腎氣丸訖。后服此藥壓之方。
黃連(二十分) 苦參粉(十分) 干地黃(十分) 知母(七分) 牡蠣(八分) 麥門冬(十二分去心) 栝蔞(七分一方無余并同)
上七味搗篩。牛乳和為丸。如梧子大。并手作丸。曝干。油袋盛用。漿水或牛乳下。日再服二十丸。一方服十五丸;贾卣呖署。更服一年以來。此病特慎獐鹿肉。須慎酒炙肉咸物。吃索餅五日一頓。細(xì)切精羊肉勿著脂。飽食吃羊肉。須著桑根白皮食。一方云∶瘥后須服此丸。一載以上。即永絕根源。此病特忌房室熱面并干脯一切熱肉粳米飯李子等。若覺熱渴。加至二十五丸亦得。定后還依前減。其方神效無比。余并準(zhǔn)前方。忌豬肉蕪荑。
夫人雖嘗服餌。而不知養(yǎng)性之術(shù)。亦難以長(zhǎng)生。養(yǎng)性之道不欲飽食便臥。亦不宜終日久坐。皆損壽也。人欲小勞。但莫久勞疲極也。亦不可強(qiáng)所不能堪耳。人不得每夜食。食畢即須行步。令稍暢而坐臥。若食氣未消。而傷風(fēng)或醉臥。當(dāng)成積聚百疾;蚨嗷魜y。令人暴吐。
又不欲觸熱而飲。飲酒傷多。即速吐之為佳。亦不可當(dāng)風(fēng)臥。及得扇之。皆令人病也。才不逮而思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力所不勝而舉之。傷也。凡人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
亦不欲霧露星月下臥。大寒大熱大風(fēng)。皆不用觸胃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偏多則損人腑臟。故曰酸多即傷脾?喽嗉磦。辛多即傷肝。咸多即傷心。甘多即傷腎。此是五行自然之理。又傷初即不覺。久乃損壽耳。夫吃生肉 。必須日午前即良。二味之中其膾尤腥而冷也。午后陰陽交錯(cuò)。人腹中亦順天時(shí)。不成癥積。亦能霍亂矣。夫人至酉戌時(shí)后。不要吃飯。
若不用洗手面及漱口。令人五臟干枯少津液。又冬夏月不用枕冷物。石鐵尤損人。木枕亦損人。
縱不損人。及少年之時(shí)。即眼暗也。(通按此條雖附消渴后不單言消渴也凡病與不病患俱宜遵之后魚肉菜米豆等仿此)
羊肉甚補(bǔ)虛。患風(fēng)及香港腳不用吃。偶食即生姜和煮。又豬肉兔肉鶉肉牛肉驢馬肉大鯉魚河肫等并禁。不可食之。鹿肉微冷少吃。獐肉溫不可炙吃。令人消渴。久吃炙肉。令人血不行。野雞春月以后不堪吃。鯽魚長(zhǎng)六七寸以上并益人。仍不要生吃。生干脯不可吃。不消化為蟲。
凡冬瓜食之下氣。唯香港腳相宜。令人寒中。不可多吃。能下積年藥力。甚損人。久服令人虛壞筋骨。萵苣令人寒中。久食節(jié)骨頭生冷水。令人發(fā)鬢白。蘭香胡荽蕓苔三物。不益人也。甘菊枸杞菜發(fā)丹石。少吃即溫。多即冷。紫蘇薄荷荏葉水蘇溫中益人。首蓿白蒿牛蒡地黃苗甚益人。長(zhǎng)吃首蓿雖微冷。益人堪久服。凡菜皆取熟吃。不可生吃損人。薤雖葷。不同五辛.溫中補(bǔ)筋骨可食。蔥調(diào)諸候。但少吃無妨。多食令人虛冷。韭從二月以后青稍長(zhǎng)。煮吃甚補(bǔ)。至四月上旬止不可食。從七月二十日后。即漸堪吃。至九月后冷。兼有土氣。蘿卜消食下痰 甚宜人。生熟吃俱善。斜蒿不甚益人亦無損。蔓荊作齏令黃堪吃。芥發(fā)熱動(dòng)風(fēng)傷筋骨。蒜傷血損藥不可食?曰。夏不堪食。冬曝干。熟時(shí)煮用。蘿卜作齏下之。利大小腸。醋咸并傷筋骨。尤須節(jié)之。不可縱性。
敘米豆等九件(茶酒附之) (通按少吃任意猶云小任意吃也)白米甚益人。小豆綠豆白豆并動(dòng)氣。仍下津液。少吃任意。大豆甚下氣益人。久服令人身重。蕎麥不可食。小麥面吃之令人動(dòng)熱。不可頻餐之。大麥面甚益人。性小冷。發(fā)癖氣。
粳米性寒。南中(溫濕)茶不可多吃。熱溫煮桑代之。酒有熱毒。漬地黃丹參大豆即得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