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苧麻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Zhù Má Yè
【來源】為蕁麻科植物苧麻的葉。
【原形態(tài)】詳苧麻根條。
【化學(xué)成份】葉含黃酮,其中蕓香甙0.1%,干葉含谷氨酸1.74%。
【藥理作用】其中所含黃酮具收斂性質(zhì),溶血試驗陰性。
【性味】《綱目》: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散瘀。治咯血,吐血,血淋,尿血,肛門腫痛,赤自帶下,跌撲瘀血,創(chuàng)傷出血,乳癰,丹毒。 ①《綱目》:治金瘡傷折血出,瘀血。 ②《現(xiàn)代實用中藥》:根、葉并用,治急性淋濁,尿道炎出血,肛門腫痛,脫肛不收,婦人子宮炎赤白帶下。 ③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止血,消炎,解毒。治咯血,吐血,月經(jīng)過多。創(chuàng)傷出血,蛇、蟲咬傷,癰腫,丹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研末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附方】 ①治諸傷瘀血不散:野苧葉(五至六月收)、蘇葉,擂爛敷金瘡上。如瘀血在腹內(nèi),水絞汁服。秋冬用干葉亦可。(《永類鈐方》) ②治金瘡折損:苧麻葉(五月收。褪覔v作團,曬干,研末敷之。(《綱目》) ③治外傷出血:苧麻葉、地衣毛,曬干研粉外用。(《單方驗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 ④治乳癰初起:苧麻鮮葉,韭菜根、橘葉同酒糟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