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禹余糧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吳普本草》:太一禹余糧,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九月采,或無時。 2.《雷公炮炙論》:凡使禹余糧,勿用石中黃并卵石黃,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糧也。其石中黃向里赤黑黃,味淡微跙;卵石黃味酸,個個如卵,內(nèi)有子一塊,不堪用也。若誤餌之,令人腸干。太一禹余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可如粉也,兼重重如葉子雌黃。 3.陶弘景:禹余糧,今多出東陽。形
【拼音名】Yǔ Yú Liánɡ
【英文名】Limonite
【別名】太一余糧、石腦、禹哀、太一禹余糧、白余糧、石中黃子、天師食、山中盈脂、石飴餅、石中黃、白禹糧、禹糧石、余糧石、禹糧土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的一種礦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monite 采收和儲藏:采挖后去凈雜石即可。
【原形態(tài)】褐鐵礦,非晶質(zhì)。常成葡萄狀、腎狀、乳房狀、塊狀、土狀等集合體。顏色為褐色到黑色,若為土狀則為黃褐色或黃色。條痕為黃褐色。半金屬光澤或土狀光澤,有時作絲絹光澤。不透明。斷面為介殼狀或土狀。硬度1-5.5。比重3.6-4.0。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主要由含鐵礦物經(jīng)氧化分解后,再經(jīng)水解匯集沉積而成。 資源分布:主要產(chǎn)區(qū)有河北、江蘇、浙江、河南。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卵球形的結(jié)核狀,有核心或中空,但完整者少見;通常殼層與核心分離,殼層碎成不規(guī)則余方塊狀或扁塊狀,大小厚薄不等;表面多凹凸不平;土黃色、黃褐色、褐色;內(nèi)表面粗糙,附有土黃色細(xì)粉;體重質(zhì)堅,但可砸碎,斷面層狀,色澤不一,土黃色、褐色、紫褐色、灰青色;各層厚薄不等,一般褐色層或紫褐色層最厚。吣結(jié)核近圓球形,表面粗糙,附有細(xì)粉;黃褐色至褐色;斷面不呈層次,而有許多蜂窩狀小孔;有的砸破后,無核心,具黃粉,手觸之污指,略有滑感。土腥氣,味淡。 顯微鑒別 反射偏光鏡下:礦物組分由水針鐵礦、石英、長石、巖屑等碎屑組成。外殼褐鐵礦會計師較中心部少。 水針鐵礦:反射光下呈膠狀結(jié)構(gòu),蜂窩狀構(gòu)造;反射色為灰白色;略見非晶質(zhì),反射率17%(伏黃);粒徑約為0.01mm,集合體則為0.1mm;蜂窩空缺部分為粘土質(zhì)和石英充填。 碎屑粒徑一般為0.05-0.1mm,呈棱角狀,半接觸式的膠結(jié)。膠結(jié)物主要是粘土質(zhì)、碳酸鹽和鐵質(zhì)等。
【化學(xué)成份】主要成分為堿式氧化鐵[FeO(OH)]及堿式含水氧化鐵[FeO(OH)]·Nh2o,并夾有泥土及有機(jī)質(zhì)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鹽及鋁、鎂、鉀、鈉、等元素。
【鑒別】 (1)取本品粉末0.2g,加稀鹽酸10ml,振搖,靜置,濾液顯鐵鹽的各種反應(yīng),參見蛇含石條。 (2)取本品粉末少許,置于試管中,密閉,在火焰上加熱,有小水珠附于試管壁的上方。
【炮制】 禹余糧:揀去雜石,洗凈泥土,干燥即得。煅禹余糧:取凈禹余糧,打碎,置坩堝內(nèi),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倒入醋盆內(nèi)淬酥,撈出,曬干。(每禹余糧100斤,用醋30斤)1.《雷公炮炙論》:凡修治,用黑豆五合,黃精五臺,水一斗,煮取五升,置瓷鍋中,下余糧四兩,煮,旋添,汁盡為度,自然香如新米,搗之,又研萬杵,方用。 2.《本草蒙筌》:禹余糧火煅醋淬,復(fù)用磁缽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
【性味】甘澀;平;寒;咸
【歸經(jīng)】脾;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澀腸;止血;止帶。主久瀉;久;婦人崩漏帶下;便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注意】實證忌服,孕婦慎服!侗静輩R言》:髓虛血燥之病勿用。
【附方】①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赤石脂禹余糧湯)②治冷勞,大腸轉(zhuǎn)泄不止:禹余糧四兩(火燒令赤,于米醋內(nèi)淬,如此七遍后,搗研如面),烏頭一兩(冷水浸一宿,去皮、臍,焙干,搗羅為末)。上藥相和,用醋煮面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食前,以溫水下五丸。(《圣惠方》神效太乙丹)③治女人漏下,或瘥或劇,常漏不止,身體羸瘦,飲食減少,或赤或白或黃,使人無子者:牡蠣、伏龍肝、赤石脂、白龍骨、桂心、烏賊骨、禹余糧各等分。上七味,治下篩?招木品酱缲,日二。白多者加牡蠣、龍骨、烏賊骨,赤多者加赤石脂、禹余糧,黃多者加伏龍肝、桂心,隨病加之。(《千金方》)④治婦人帶下:白下,禹余糧一兩,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糧一兩,干姜半兩。上禹余糧用醋淬,搗研細(xì)為末?招臏鼐普{(diào)下二錢匕。(《勝金方》)⑤治腸氣痛,婦人少腹痛:禹余糧為末,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衛(wèi)生易簡方》)⑥治咳嗽則大腸遺矢者:禹余糧、赤石脂各等分?偤,以黑豆煮過,為極細(xì)末。每服二錢,白湯調(diào)服。(張元素)⑦治大風(fēng)癘疾,眉發(fā)禿落,遍身頑痹:禹余糧二斤,白礬一斤,青鹽一斤。為末,罐子固濟(jì),炭火一秤煅之,從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兩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兩。每服二錢,荊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⑧滅瘢痕:禹余糧、半夏等分。末之,以雞子黃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見風(fēng),日二。(《千金方》)
【各家論述】 1.《注解傷寒論》:重可去怯,余糧之重以鎮(zhèn)固。 2.《綱目》:禹余糧,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其性澀,故主下焦前后諸病。李知先詩曰,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余糧赤石脂!侗阕印吩,禹余糧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氣力。 3.《本草匯言》:禹余糧,養(yǎng)肺金,固大腸之藥也。凡屬水土不和,清濁混亂諸疾,用之奏效。 4.《長沙藥解》:禹余糧止小便之痛澀,收大腸之滑泄。《傷寒》禹余糧丸,治汗家重發(fā)汗,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者,以發(fā)汗太多,陽亡神敗,濕動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滯氣梗澀,尿孔作痛,禹余糧甘寒收澀,秘精斂神,心火歸根,坎陽續(xù)復(fù),則乙木發(fā)達(dá),滯開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糧湯用之治大腸滑脫,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濕而斂腸也。 5.《本草求真》:禹余糧功與石脂相同,而禹余糧之質(zhì),重于石脂,石脂之溫,過于余糧,不可不辨。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