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度菩提樹皮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中國藥植圖鑒》
【拼音名】Yìn Dù Pú Tí Shù Pí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菩提樹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 religiosa L. 采收和儲藏:常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3]。
【原形態(tài)】常綠大喬木,高10-30m。全株無毛;分枝擴展;幼時常附生于其他樹上。單葉互生;葉柄纖細,長6-13cm;葉片革質(zhì),三角狀卵圓形,長8-18cm,寬5.5-13cm,先端急尖并延長成長尾狀,基部截形或微心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干時有極微小的小瘤體;基生脈3-5條,側(cè)脈6-8對,網(wǎng)脈小而明顯。隱頭花序,單生或成對膠生,近球形,成熟時直徑約1cm,基部具苞片3-4枚,無總花梗;雄花、雌花和癭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內(nèi);雄花生于花序托內(nèi)壁近口部,少數(shù),無梗,花被片3枚,雄蕊1;雌花花被片5,花柱側(cè)生;癭花似雌花,但較多數(shù),很多花被缺,子房具柄,粗稍長;、果期全年。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我國南部各地有引種栽培,多植于寺院、庭園或溫室栽培。 資源分布:原產(chǎn)印度。
【化學(xué)成份】含樹脂和痕量的生物堿[1],皂甙[2],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胡蘿卜甙(daucosterol]
【藥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 提取液口服,對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的家兔,有降血糖作用。樹皮中提出的成分Phytosterolin對兔、小鼠有中樞興奮作用,能增加體溫及氧消耗,并能降低血糖。 2. 解痙作用 樹皮的熱水提取物對多種動物的小腸及子宮平滑肌有松弛、解痙作用,能阻斷乙酰膽堿對心血管的作用;預(yù)防乙酰膽堿和組織胺引起的豚鼠的哮喘。
【功能主治】止痛;固齒。主牙痛;牙齒浮動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汁漱口。
【各家論述】《中國藥植圖鑒》:樹皮的汁漱口,治牙痛,固齒齦。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