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蝦須豆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廣西中藥志》
【拼音名】Xiā Xū Dòu
【別名】土甘草(《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干花豆的根或葉。根,秋、冬采挖;葉,夏、秋采摘,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直立灌木,高可達1米。幼枝密生銹色短毛。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披針形、橢圓形或矩圓形,長5~12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略微波狀,厚紙質(zhì),無毛;小托葉線形,長約2毫米。總狀花序腋生,長6~8厘米,有節(jié),花數(shù)朵簇生于節(jié)上;苞片披針形,長約2毫米,邊緣有毛;花蝶形,紫紅色,花柄長約3毫米;花萼淺鐘狀,被短毛,先端5齒;花瓣有爪,旗瓣闊卵圓形,翼瓣矩圓形,龍骨瓣較翼瓣稍短;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線形,被短毛,花柱內(nèi)彎,柱頭球形。莢果扁平,開裂。種子圓形,稍扁,褐色,有光澤;ㄆ6~10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陽光充足的地方。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根呈圓柱形,新鮮時肉質(zhì),表面黃棕色,干燥的根色較深,表面不平,有下陷的淺縱溝,皮孔橫列,呈線狀突起。質(zhì)硬,斷面不平,帶顆粒狀。橫切面淡黃色,射線不顯。
【性味】《廣西中藥志》:味甘微辛,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 ①《廣西中藥志》:根:散瘀,消腫,止痛,寧神。治跌打腫痛。 ②《廣西藥植名錄》:根、葉:止咳,化痰,潤肺,治毒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8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