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柳拐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陜西草藥》
【拼音名】Xiǎo Liǔ Guǎi
【別名】山救駕、牛虱子、敗火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探春花的根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asminum floridum Bunge 采收和儲藏:自栽后3~4年起,每隔1年收獲1次。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葉夏、秋季生長茂盛時,把有葉枝條割下,曬干,打下葉片,除去枝梗。
【原形態(tài)】直立或攀援灌木,高0.4-3m。當(dāng)年生枝草綠色,扭曲,四棱。葉互生,復(fù)葉,小葉3或5枚,稀7枚,小枝基部常有單葉;葉柄長2-10mm;小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至橢圓形,稀倒卵形或近圓形,長0.7-3.5cm,寬0.5-2cm,先端急尖,具小尖頭,稀鈍或圓形,基部楔形或圓形;頂生小葉片常稍大,具小葉柄,側(cè)生小葉片近無柄;單葉通常為寬卵形、橢圓形或近圓形。聚傘花序或傘狀聚傘花序頂生;苞片錐形,長3-7mm;花梗缺或長達(dá)2cm;花萼具5條突起的肋,萼管長1-2mm,裂片錐狀線形,長1-3mm;花冠黃色,近漏斗狀,花冠管長0.9-1.5cm,裂片卵形或長圓形,長4-8mm,寬3-5mm,先端銳尖,稀圓鈍,邊緣具纖毛。果長圓形或球形,長5-10mm,徑5-10mm,成熟時呈黑色;ㄆ5-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谷地或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陜西、山東、河南、湖北、四川、貴州。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向陽,常野生于較干燥的山坡。土壤以深厚、排水良好的黃色砂質(zhì)壤土較好。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育苗移栽:在8~9月果實成熟時采收,與半干濕的細(xì)沙混合貯藏。3~4月播種,每1hm2用種子75kg,在苗高5cm時,扯草、追肥1次,并結(jié)合勻苗,每隔5~6cm留苗1株,以后在秋、冬季各中耕、除草、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培育1~2年即可移栽,按行距65cm、株距33cm開窩,每窩栽苗1~2株。分株繁殖:在春季把老株挖起,從根部把有須根的蘗苗剪下,即可栽種。 田間管理 栽后每年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在栽后新芽萌發(fā)時,第2次在6月,第3次在10月。第1、2次追肥以人畜糞水為主,冬季可用火灰或腐殖土拌人畜糞水,在株旁開窩施入。以后各年管理,與第1年相同。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有多數(shù)扭曲、粗細(xì)不等的支根。長短不一,直徑0.5-1cm。表面上黃色或黃褐色,有細(xì)縱皺紋及細(xì)根痕。質(zhì)堅硬。氣微,味微苦、澀。
【性味】苦;澀;辛;性寒
【歸經(jīng)】心;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消食。主咽喉腫痛;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燙傷;刀傷;食積腹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20g;或研末沖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陜西草藥》:生肌,收斂。治刀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