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巢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Xiǎo Cháo Cài
【別名】翹搖(《本草拾遺》),元修菜、野蠶豆、漂搖草(《綱目》),雀野豆、野豌豆、雀野豌豆、白翹搖,苕子、白花苕菜(《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小野麻豌(《四川中藥志》)。
【來(lái)源】為豆種植物硬毛果野豌豆的全草。
【原形態(tài)】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細(xì)柔蔓生,幾無(wú)毛或被稀柔毛,有棱,高10~30厘米。托葉一邊有線形的齒或4~5個(gè)線形的齒,下面被稀柔毛。羽狀復(fù)葉;小葉4-8對(duì),線形或線矩形,長(zhǎng)5~15毫米,寬1~4毫米,頂端截形或微凹,具細(xì)尖,基部狹楔形,兩面無(wú)毛,葉軸末端有卷須,總狀花序腋生,2~5花,較葉短;萼鐘狀,外面疏被短柔毛,萼齒5,等長(zhǎng),線針形;花冠白紫色,旗瓣橢圓形,翼瓣先端圓,與旗瓣等長(zhǎng),無(wú)耳,龍骨瓣比旗瓣短;雄蕊10(9+1),無(wú)耳;于房無(wú)柄,密被棕色長(zhǎng)硬毛,花柱頂部四周被柔毛。莢果矩形,扁圓形,被棕色長(zhǎng)硬毛。種子1~2顆,長(zhǎng)8~10毫米;ü3月下旬~5月下旬。 本植物的種子(漂搖豆)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多野生于小麥田或山坡。分布江蘇、浙江、四川、山西、臺(tái)灣等地。
【性味】《本草拾遺》:味辛,平,無(wú)毒。
【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yáng)明經(jīng)。
【功能主治】 解表利濕,活血止血。治黃病、瘧疾、鼻衄、白帶。 ①《食療本草》:利五藏,明耳目,去熱風(fēng),令人輕健。療五種黃病。 ②《本草拾遺》:主破血、止血、生肌。 ③《綱目》:止熱瘧,活血,平胃。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發(fā)汗解表,除濕熱,止白帶。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O.5~2兩。
【附方】 ①治五種黃。郝N搖生搗汁服一升,日二。(《食療本草》) ②治熱瘧不止:翹搖杵汁服之。(《廣利方》) ③治鼻衄不止:白翹搖研末煮醪糟服。(《四川中藥志》)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