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娃娃拳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拼音名】Wá Wɑ Quán
【別名】扁擔(dān)桿子(《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xué)》),麻糖果(《四川中藥志》),拗山皮(《貴州草藥》),棉筋條、山絡(luò)麻、狗糜子(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椴樹科植物扁擔(dān)桿的根、莖、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達(dá)2.5米,小枝有星狀毛。單葉互生,卵形、菱狀卵形至菱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5~7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或楔形,邊緣有不整齊重鋸齒,上面粗糙,下面有稀疏星狀毛或稠密星狀毛;托葉線形;葉柄長3~10毫米。花黃白色,徑1~1.5厘米,由5~8朵成傘形花序,與葉對生;花序梗長5~25毫米,花梗長3~6毫米;萼片5,長圓狀披針形,密被星狀毛;花瓣5,長僅萼片的1/3;雄蕊多數(shù),分離;子房5室,柱頭5裂。核果橙紅色或紅色,2~4裂,有時僅有一個心皮發(fā)育成果實。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分布河北、河南、甘肅、陜西、湖北、湖南、四川、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性味】 ①《四川中藥志》:性溫,味甘苦,無毒。 ②《貴州草藥》: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 治脾虛食少,胸痞腹脹,婦女崩帶,小兒疳積。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健脾養(yǎng)血。治小兒疳氣體弱及婦女崩帶。 ②《貴州草藥》:祛風(fēng)除濕,理氣消痞。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附方】 ①治脾弱食少:娃娃拳。老虎姜、莪參,壽星柑。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氣痞(胸痞脹滿):拗山皮枝、葉各一兩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③治風(fēng)濕:拗山皮枝、松葉各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④治小兒疳積及婦女崩帶:扁擔(dān)桿子枝、葉三至五錢,仙鶴草、豨薟、高梁泡根各五至六錢。水煎,沖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