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烏蛇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藥性論》
【拼音名】Wū Shé
【別名】劍脊烏梢(《本草衍義》),黑花蛇(《綱目》),烏峰蛇(陳義《動物學》),青蛇(《現代實用中藥》),烏風蛇、黃風蛇(《生物學通報》(2):5,1958),青大將(《浙江中藥手冊》),劍脊蛇(《中藥志》),黑烏梢、三棱子(《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除去內臟的全體。4~11月間捕捉。捕得后,將蛇摔死,剖腹除去內臟;盤成圓形,用柴火熏干,熏時頻頻翻動,至表面略呈黑色為度,再曬干或炕干。
【原形態(tài)】 烏梢蛇(《綱目》) 全長可達2米以上。頭扁圓;頭部和頸部分界不明顯。吻鱗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寬大于長,其與吻鱗的縫合線遠較與鼻鱗的縫合線為短。前額鱗大,兩鱗間的縫合線等于從其前緣至吻端的距離,寬大于長,外緣包至頭側。額鱗前大后小,長與鼻間鱗和前額鱗的和相等。眼上鱗寬大,長與其額鱗前緣至吻端的距離相等。鼻孔橢圓形,位于2鼻鱗中間。頰鱗1片,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眼前鱗2片,上緣包至頭背。眼大,眼后鱗2片。顳鱗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狹而長。上唇鱗8片,第4、5兩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頦鱗比后頦鱗短,與前5片下唇鱗相接。后頰鱗與第1腹鱗間有小鱗1對。下唇鱗11片,第6片最大。體鱗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鱗186~205片,肛鱗2裂,尾下鱗101~128對。尾部漸細。體呈青灰褐色,各鱗片的邊緣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鱗片呈黃色或黃褐色,其外側的2行鱗片則成黑色縱線。上唇及喉部淡黃色。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 本動物的皮(烏蛇皮)、膽(烏蛇膽)、脂肪(烏蛇膏)、卵(烏蛇卵)、蛻下的皮膜(蛇蛻)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活于丘陵地帶及田野草叢或水邊。以蛙類、魚類為食。無毒。分布華東、華南、西南和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產于浙江、江蘇、湖北、安徽、四川等地。
【性狀】干燥品多卷成圓盤狀,盤徑約16厘米。頭扁圓形,略似龜頭,盤于中央,口內有多數刺狀小牙。尾部漸細,尾端插入外緣的腹腔內,脊部高聳呈屋脊狀,俗稱劍脊。通體烏黑色,表面可見菱形細鱗,腹部剖開,邊緣內卷,內表面黃白色或熏成灰黑色;可見到排列整齊的肋骨。質堅韌,氣腥,味淡。以身干、皮黑褐色、肉黃白色、脊背有棱、質堅實者為佳。
【炮制】 炙烏蛇:將烏蛇砍去頭,溫水洗凈,切段,用黃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 烏蛇肉:烏蛇砍去頭,用黃酒悶透后,取出,除去皮骨曬干。(每烏蛇100斤,用黃酒20~25斤)
【性味】 甘咸,平。 ①《藥性淪》:味甘,平,有小毒。 ②《開寶本草》:無毒。 ③《玉楸藥解》:味咸,氣平。
【歸經】《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二經。
【功能主治】 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頑痹,肌膚不仁,骨、關節(jié)結核,風疹疥癬,麻風,破傷風,小兒麻痹癥。 ①《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膚生瘡,眉須脫落,瘑癢疥等。 ②《開寶本草)):主諸風瘙癮疹,疥癬,皮膚不仁,頑痹諸風。 ③《綱目》:功與白花蛇同而性善無毒。 ④《醫(yī)林纂要》:滋陰明目。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4錢;酒浸或焙干研末為丸、散。外用:燒灰調敷。
【注意】 血虛生風者忌用。
【附方】 ①治風痹,手足緩弱,不能伸舉:烏蛇三兩(酒浸,炙微黃,去皮骨),天南星一兩(炮裂),干蝎一兩(微炒),白附子一兩(炮裂),羌活一(二)兩,白僵蠶一兩(微炒),麻黃二兩(去根節(jié)),防風三分(去蘆頭),桂心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侯,以熱豆淋酒下十丸。(《圣惠方》烏蛇丸) ②治身體頑麻風:烏蛇二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防風一兩(去蘆頭)。細辛一兩,白花蛇二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天麻一兩,獨活一兩,肉桂一兩(去皺皮),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苦參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廿丸。(《圣惠方》烏蛇丸) ③治骨、關節(jié)結核:烏梢蛇,去頭、皮、內臟,焙干研粉,過120目篩,裝入00號膠囊備用。第一周早晚各服二個膠囊;第二周早中晚各服二個;第三周早晚各服三個,中午二個;第四周早中晚各服三個;第五周早中晚各服四個。(《全展選編·外科》) ④治干疥瘙癢久不差:黃芪二兩(銼),烏蛇四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川烏頭三兩(炮裂去皮臍),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茵芋二兩,石南一兩,秦艽二兩(去苗)。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以荊芥湯下,以差為度。(黃芪丸) ⑤治一切干濕癬:烏蛇(酒浸,去皮骨,炙)一兩,干荷葉半兩,枳殼(去瓤,麩炒)三分。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空心蜜酒調下,日、晚再服。(三味烏蛇散) ⑥治破傷風,項頸緊硬,身體強直:烏蛇(項后。、白花蛇各二寸(項后取,先酒浸,去骨,并酒炙),蜈蚣一條(全者)。上三味,為細散。每服一錢至三錢匕,煎酒小沸調服。(定命散。④方以下出《圣濟總錄》) ⑦治嬰兒撮口,不能乳者:烏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麝香一分。為末,每用半分,荊芥煎湯調灌之。 ⑧治紫白癜風:烏蛇肉(酒炙)六兩,枳殼(麩炒)、牛膝、天麻各二兩,熟地黃四兩,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風、桂心各二兩。銼片,以絹袋盛,于無灰酒二斗中浸之,密封七日。每溫服一小盞。忌雞、鵝、魚、肉、發(fā)物。 ⑨治面上瘡及酐:烏蛇二兩,燒灰,細研如粉,以臘月豬脂調涂之。(⑦方以下出《圣惠方》)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