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猬腦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Wèi Nǎo
【英文名】Hedgehog brains
【來源】 藥材基源:為刺猬科動物刺猬、達烏爾猬或大耳猬的腦髓。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2.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3.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捕殺后,取出腦髓,鮮用。
【原形態(tài)】 1.刺猬,體形肥短,體長16-27cm,體重400-900g。頭守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長度不超過周圍的刺長。體背面及兩側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較發(fā)達,尾短。刺猬臉部色較深為褐色。全身的尖刺顏色變異較大,大致可分為:一為純白色,為數較少。一為基部白色或土黃色,中間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為白色,因而整個體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細而硬的白毛。四足淺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2.達烏爾刺猬體形較刺猬小,體長17.5-25cm。耳較長,超過其周圍尖刺之長。刺短而細,棕褐色與白色相間,無純白色尖刺。體背為淺棕褐色,體側及腹面長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3.大耳猬,體形較小,體長17-23cm。吻部甚尖,耳大,耳長為37-50mm,耳尖鈍圓,顯然超過其周圍的尖刺。軀體背面覆有硬刺構成的甲胄,由頭部耳后方開始,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體背部的尖刺為暗褐色與白色相間,也有少數全白色的刺。尾極短為棕褐色。為荒漠、半荒漠地帶典型的種類。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開墾地及荒地、灌木或草叢等各種類型的環(huán)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叢中為多。 2.棲息于干旱地區(qū)草原地帶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區(qū)的灌叢中。 3.棲息于農田、莊園,礫石荒漠也能見到。 資源分布:1.廣泛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東北及山西、陜西、寧夏等地。 3.分布于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化學成份】 刺猬腦含:腎上腺素(adrenaline),其含量占總兒茶酚胺(catechol amines)的2.8%(活動時)和2.6%(冬眠時);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其含量為0.62+/-0.02μg/g(活動時)和0.43+/-0.04μg/g(冬眠時);4-(-2氨基乙基)-焦兒茶酚[4-(2-aminoethyl)-pyrocatechol],其含量為0.47+/-0.13μg/g(活動時)和0.53+/-0.10μg/g(冬眠時)。 腦干(brainstem)含去甲腎上腺素,其含量為1.38+/-0.08μg/g(活動時)和0.87+/-0.03μg/g(冬眠時)。 大腦半表演(cerbral hemispheres)含去甲腎上腺素,。其含量為0.30μg/g(活動時)和0.28μg/g(冬眠時)。
【性味】甘;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消腫化膿。主狼瘺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適量
【附方】治狼瘺發(fā)于頸耳,疼痛出膿水: 空青半兩(炙過細研),猬腦半兩,猬肝一具(微炙),芎半兩,獨活三分,黃芩半兩,干姜一分(炮,銼),當歸半兩(微銼,炒),斑貓一分,炙鱉甲三分,川椒五十粒,懷香子一分,白礬一兩(燒灰)。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溫酒調下。(《普濟方》空青散)
【各家論述】《綱目》:治狼瘺。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