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竹黃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Zhú Huánɡ
【別名】天竺黃、竹膏(《開寶本草》),天竹黃(《本草衍義》),竹糖(《偽藥條辨》)。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黃蜂咬洞后,而于竹節(jié)間貯積的傷流液,經(jīng)干涸凝結(jié)而成的塊狀物質(zhì)。冬季采收,砍取竹稈,剖取竹黃,晾干。本品自然產(chǎn)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燒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熱后,竹瀝溢在節(jié)間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生境分布】主產(chǎn)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為不規(guī)則多角形的塊狀或片狀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藍色相雜。質(zhì)輕,松脆,易破碎。斷面光亮,稍顯粉性,觸之有滑感。吸水力強,置水中有氣泡產(chǎn)生,不溶于水。味甘有涼感,舐之粘舌。以干燥、塊大、淡黃白色、光亮、吸水力強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含氫氧化鉀1.1%,硅質(zhì)9%等。
【性味】 甘,寒。 ①《日華子本草》:平。 ②《開寶本草》:味甘,寒,無毒。 ③《本草正》:味甘辛,性涼。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無毒。
【歸經(jīng)】 入心、肝、膽經(jīng)。 ①《玉楸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jīng)。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豁痰,涼心定驚。治熱病神昏譫妄,中風(fēng)痰迷不語,小兒驚風(fēng)抽搐,癲癇。 ①《蜀本草》:制藥毒發(fā)熱。 ②《日華子本草》:治中風(fēng)痰壅,卒失音不語,小兒客忤及癇痰。 ③《開寶本草》:主小兒驚風(fēng)天吊,鎮(zhèn)心明目,去諸風(fēng)熱,療金瘡止血,滋養(yǎng)五臟。 ④《本草衍義》:涼心經(jīng),去風(fēng)熱。 ⑤《玉楸藥解》: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傷風(fēng)溫疫,身熱昏睡,氣粗,風(fēng)熱痰塞壅嗽,驚風(fēng)潮搐,中暑,亦治室女白帶:天竺黃一兩,雄黃(水飛)一錢,辰砂、麝香(各別研)半兩,天南星四兩(臘月釀牛膽中,陰干百日,如無,只將生者去皮臍,炒干用)。上為細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溫水化下服之。百日小兒,每丸分作三、四服,五歲一、二丸,大人三、五丸。伏暑用鹽少許,嚼一、二丸,新水送下;臘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藥尤佳。(《小兒藥證直訣》抱龍丸) ②治小兒急驚風(fēng):青黛、輕粉各一錢,牽牛末五錢,天竺黃二錢。上為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每)二十丸,薄荷湯下。(《小兒藥證直訣》利驚丸) ③治鼻衄不止:天竺黃、芎藭各一分,防己半兩。上三味搗研為散。每服一錢匕,新汲水凋下。肺損吐血用藥二錢匕,生面一錢匕,水調(diào)下,并食后服。(《圣濟總錄》天竺黃散)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