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莧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草木便方》
【拼音名】Shuǐ Xiàn Cài
【別名】水泉(《陸川本草》),水瓜子菜、紅眼貓(《南寧市藥物志》),水馬桑(《貴陽民間藥草》),肉矮陀陀(《貴州民間藥物》),水指甲、水串(《四川中藥志》),水豆瓣、紅格草(《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為千屈菜科植物圓葉節(jié)節(jié)菜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下部伏地生根,常成叢。莖高5~30厘米,禿凈,微帶紅色。葉對生,無柄或具短柄,圓形、倒卵形至闊矩圓形,長5~10毫米,全緣;O小,長不及2毫米,近無柄而單生于苞片內(nèi),為頂生、稠密的穗狀花序,此花序1~3個,長1~4厘米;苞片(即花葉)卵形或矩圓形,長約與花等;萼管鐘形,裂齒4,三角形,短尖;花瓣4,倒卵形,淡紫紅色,長約為萼齒的2倍;雄蕊4;雌蕊1,子房球形而微扁,花柱短,紫色,柱頭頭狀。蒴果橢圓形,長甚于寬;ㄆ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長于水田中、池沼或極潮濕地方。分布長江以南各省區(qū)。
【化學(xué)成份】含酚類、氨基酸、黃酮甙。
【性味】 甘淡,涼。 ①《陸川本草》:甘,寒。 ②《南寧市藥物志》:淡,涼,無毒。 ③《四川中藥志》:味澀,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治熱痢,水臌,淋病,痛經(jīng),痔瘡,牙齦腫痛,癰腫瘡毒。 ①《草木便方》:利濕,清熱,消癰腫,解熱毒,一切火毒。治湯火傷,淋病,痢疾,痔腫。 ②《貴陽民間藥草》:治咳嗽,水服病。 ③《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通便,消腫。治牙齦腫痛,癰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水撒。核{菜一兩,石菖蒲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②治火淋:水莧菜,醪糟煎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乳癰:水莧菜、側(cè)耳根、鮮薄荷。搗絨外敷。(《四川中藥志》) ④治咳嗽:肉矮陀陀五錢煎水服。(《貴州草藥》) ⑤治水毒瘡(手腳發(fā)熱):肉矮陀陀煎水洗。(《貴州草藥》) ⑥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水豆瓣、茜草、益母草,煎湯服。(《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