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仙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Shuǐ Xiān Gēn
【來源】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鱗莖。春、秋采挖較佳。將根頭挖起后,截去苗莖、須根,洗凈泥沙,用開水潦后,曬干;或縱切成片,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水仙花條。
【性狀】鱗莖呈圓形,或微呈錐形,直徑約4~5厘米。外面包裹一層棕褐色的膜質(zhì)外皮,扯開后,內(nèi)心為多數(shù)相互包裹的黃白色瓣片(鱗葉)。質(zhì)地輕,無甚氣味。以個(gè)大、內(nèi)心充實(shí)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 含偽石蒜堿、石蒜堿、多花水仙堿、漳州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水仙生物堿有一定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 同屬植物白水仙鱗莖中含白水仙胺、石蒜堿、多花水仙堿、雪花蓮胺堿、石蒜胺堿及偽石蒜堿。
【藥理作用】水仙總生物堿20~3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對(duì)大鼠Jensen肉瘤;小鼠Crocker肉瘤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顯療效。
【炮制】《本草會(huì)編》: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曬干,懸火暖處。
【性味】 ①《綱目》:苦微辛,滑寒,無毒。 ②《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有毒。
【歸經(jīng)】《本草再新》:人心、肺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治癰腫瘡毒,蟲咬,魚骨哽。 ①《綱目》:治癰腫及魚骨哽。 ②《本草再新》:治癰疽瘡毒,排膿消腫,解熱,去風(fēng),療百蟲咬傷。 ③《嶺南采藥錄》:取頭部搗爛,敷治乳癰;又治一切毒癰疽,搗爛敷之,能散毒。 ④《四川中藥志》:治耳前后腫,頰腫。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注意】本品有毒,不宜內(nèi)服。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