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旋復花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拼音名】Shā Xuán Fù Huā
【別名】絞蛆爬(《內(nèi)蒙古中草藥》),禿女子草、黃喇嘛、黃花蒿、蓼子樸(《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額勒森-阿拉坦-都拉蘇(蒙名)。
【來源】為菊科植物沙地旋復花的花及全草。夏、秋采花,開花前采全草,洗凈,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 沙地旋復花,又名:小葉旋復花。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莖直立或傾斜,多分枝。葉互生,微肉質(zhì),線狀披針形或狹長圓形,長5~10毫米,寬1~2毫米,先端尖,基部抱莖,全緣,黃綠色.頭狀花序單生于小枝頂端,直徑1.5厘米;總苞狹細,長短不等,排列為數(shù)層,淡黃色;邊緣為雌花,排列為1層,花冠舌狀,黃色;中央為兩性花,多數(shù),花冠筒狀,黃色。瘦果圓柱形,冠毛白色,不分歧;花托平,無被復物;ㄆ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河岸沙地,潮濕的沙質(zhì)土,沙丘,干河床,溝渠,淺洼地等。分布內(nèi)蒙古、寧夏、陜西、甘肅、新疆等地。
【性味】 苦辛,涼。 ①《內(nèi)蒙古中草藥》:苦,寒。 ②《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辛,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解毒。治外感發(fā)熱,小便不利,癰瘡腫毒,黃水瘡,濕疹。 ①《內(nèi)蒙古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瘡癰腫毒,黃水瘡,濕疹。 ②《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清熱,利尿,預防流感。治外感發(fā)熱,浮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研末撒。
【附方】治黃水瘡:沙旋復花適量,炒黃研末,撒于患處;如不流黃水者,可用麻油調(diào)敷患處。(《內(nèi)蒙古中草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