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線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Shuǐ Xiàn Cǎo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水線草的全草。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水線草,又名:傘房花耳草。 一年生、披散、纖弱草本,高15~50厘米,禿凈或被粉狀微毛。莖多分枝,無毛或疏被細(xì)柔毛。葉對生,無柄或具短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5~3厘米,寬1.5~3.5毫米,邊緣粗糙,常向背面卷曲;托葉小,膜質(zhì),合生成鞘狀,長1~1.5毫米,截頭,頂端具短刺毛;ㄐ蛞干,多為2~5朵排列成傘房花序,稀有單生;花序柄線狀,長0.6~2厘米;花萼廣卵圓形,長約2.5毫米,先端4齒裂,外被細(xì)柔毛;花冠漏斗狀,白色或淡紅色,長2.5毫米,裂片4;雄蕊4;子房2室,花柱線狀,略伸出,柱頭2裂。蒴果圓球形,徑約2.5毫米,頂端平截,室背開裂,萼宿存。種子細(xì)小,多數(shù)。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本品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作白花蛇舌草使用,參見白花蛇舌草條。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溪邊、曠地、園圃。分布我國東南、西南各地。
【化學(xué)成份】含三萜成分(熊果酸、齊墩果酸)、甾醇(β-谷甾醇、Y-谷甾醇、豆甾醇)、內(nèi)酯、酚性成分、黃酮類,脂肪酸(硬脂酸、棕櫚酸、油酸、亞麻酸)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瘧疾,腸癰,腫毒,燙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洗無名腫毒。 ②《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治高熱,瘧疾,癌腫,闌尾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瘧疾:水線草、常山、馬鞭草各二錢。混合煎服。(《中國藥植志》) ②治燙傷:水線草煎洗。(《中國藥植志》)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