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柿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Shì Shuānɡ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shí)制成柿餅時(shí)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原形態(tài)】落葉大喬木,高達(dá)14m。樹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長方塊狀開裂;枝開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8-20mm;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或近圓形,長5-18cm,寬2.8-9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主脈生柔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脈密被褐色絨毛;s性,雄花成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總花梗長約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狀,4裂,內(nèi)面有毛;花冠黃白色,鐘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兩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離。漿果形狀種種,多為卵圓球形,直徑3.5-8cm,橙黃色或鮮黃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種子褐色,橢圓形;ㄆ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多為栽培種。分布于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tái)灣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1)柿霜 呈白色粉末狀,質(zhì)輕,易潮解。氣微,味甜,具有清涼感。 (2)柿霜餅 呈扁圓形,底平,上面微隆起,直徑約6cm,厚約6mm,灰白色或淡黃色,平滑。質(zhì)硬,易破碎,易潮解。氣味同柿霜。 均以色白或灰白色、味甜而具有清涼感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三萜酸和糖類[1]。另含柿萘醇酮(shinanolone)[2]。
【炮制】取成熟的柿子,削去外皮,日曬夜露,約經(jīng)一月后,放置席圈內(nèi),再經(jīng)一月左右,即成柿餅,其上生有白色粉霜,用帚刷下,即為柿霜。將柿霜放入鍋內(nèi)加熱熔化,至成飴狀時(shí),倒入特制的模型中,晾至七成干,用刀鏟下,再晾至足干即成柿霜餅。宜置陰涼高燥處,防止潮解。
【性味】甘;性涼
【歸經(jīng)】心;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生津利咽;止血。主肺熱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瘡;吐血;咯血;消渴
【用法用量】內(nèi)服:沖服,3-9g;或入丸劑噙化。外用:適量,撒敷。
【注意】風(fēng)寒咳嗽忌服。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氣膈不通。 2.《滇南本草圖說》:消痰止嗽。 3.《本草蒙簽 》:治勞嗽。 4.《綱目 》: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口舌瘡?fù)础?br>5.《本草求真》:治腸風(fēng)痔漏。 6.《隨息居飲食譜》:清肺。治吐血、咯血,勞嗽,上消。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