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柿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Shì Shuānɡ
【來源】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shí)(柿子)制成柿餅時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
【制法】取成熱的柿子,削去外皮,日曬夜露,約經(jīng)一月后,放置席圈內(nèi),再經(jīng)一月左右,即成柿餅,其上生有白色粉霜,用箒刷下,即為柿霜。將柿霜放入鍋內(nèi)加熱熔化,至成飴狀時,倒入特制的模型中,晾至七成千,用刀鏟下,再晾至足干即成柿霜餅。宜置陰涼高燥處,防止潮解。
【性狀】 柿霜:為白色粉狀,易潮解。 柿霜餅:呈扁圓形,底平,上面微隆起,直徑約6厘米,厚約6毫米,灰白色,平滑,易碎裂。氣弱,味甜,并有清涼感。
【化學(xué)成份】柿霜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
【性味】 甘,涼。 ①《本草匯言》:味甘微澀,氣平,無毒。 ②《玉楸藥解》:味甘,性涼。 ③《醫(yī)林纂要》:甘,寒。
【歸經(jīng)】《本草匯言》:入手少陰、太陰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潤燥,化痰。治肺熱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瘡,吐血,咯血,消渴。 ①《滇南本草》:治氣膈不通。 ②《滇南本草圖說》:消痰止嗽。 ③《本草蒙筌》:治勞嗽。 ④《綱目》: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口舌瘡?fù)础?br>⑤《本草求真》:治腸風(fēng)痔漏。 ⑥《隨息居飲食譜》:清肺。治吐血、咯血,勞嗽,上消。
【用法用量】內(nèi)服:沖服,1~3錢;或配合它藥作丸噙化。外用:撒敷。
【注意】風(fēng)寒咳嗽忌服。
【附方】 ①治傷酒內(nèi)熱、多痰、多嗽、多喘,及老人痰火為患:柿霜、黃芩(酒炒)、天門冬(去心,酒煮搗膏)、橘紅、瓜蔞霜各一兩,海石(煅)、桔梗、真青黛各五錢,風(fēng)化硝三錢。除天門冬搗膏外,余藥俱為細(xì)末,和入天門冬膏,煉蜜丸,彈子大。食后含化一丸。(《本草匯言》) ②治咽喉嗽痛:柿霜、硼砂、天冬、麥冬各二錢,元參一錢,烏梅肉五分。蜜丸含化。(《沈氏尊生書》柿霜丸) ③治臁脛爛瘡:柿霜、柿蒂等分。燒研敷之。(《衛(wèi)生雜興》)
【各家論述】 ①《綱目》:柿霜,乃柿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 ②《本草經(jīng)疏》:柿霜,其功長于清肅上焦火邪,兼能益脾開胃。 ③《本草匯言》:柿霜,清上焦虛火之藥也。如病久畏藥味者,用此可作藥中果珍,每日早晚白湯調(diào)服數(shù)錢。 ④《本經(jīng)逢原》:乾柿白霜,專清肺胃之熱。在元?dú)馕蠢,可勝寒潤者,用之固宜,但虛勞煩嗽喘乏,得此郁閉虛陽,病根日固,與埋薪灰燼何異。 ③《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柿霜入肺,而甘涼滑潤。其甘也,能益肺氣;其涼也,能清肺熱;其滑也,能利肺痰;其潤也,能滋肺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