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蓮子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Shí Lián Zǐ
【別名】甜石蓮、殼蓮子、帶皮蓮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nuciferaGaertn.老熟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h. 采收和儲藏:10月間當(dāng)蓮子成熟時,割下蓮蓬,取出果實曬干,或干修整池塘?xí)r拾取落于淤泥中之蓮實,洗凈曬干即得。
【原形態(tài)】蓮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橫生,肥厚,節(jié)間膨大,內(nèi)有多數(shù)縱行通氣孔洞,外生須狀不定根。節(jié)上生葉,露出水面;葉柄著生于葉背中央,粗壯,圓柱形,多刺;葉片圓形,直徑25-90cm,全緣或稍呈波狀,上面粉綠色,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有1-2次叉狀分枝;▎紊诨üm敹,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花直徑10-20cm,芳香,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花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0cm,寬3-5cm;雄蕊多數(shù),花藥條形,花絲細(xì)長,著生于托之一;心皮多數(shù)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內(nèi),子房橢圓形,花柱極短。花后結(jié)蓮蓬,倒錐形,直徑5-10cm,有小孔20-30個,每孔內(nèi)含果實1枚;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5-2.5cm,果皮革質(zhì),堅硬,熟時黑褐色。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cm,種皮紅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澤、池塘、湖沼或水田內(nèi),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布:廣布于南北各地。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卵圓狀橢圓形,兩端略尖,長1.5-2cm,直徑0.8-1.3cm。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平滑,有白色霜粉,先端有圓孔狀柱跡或有殘留柱基,基部有果柄痕。質(zhì)堅硬,不易破開,破開后內(nèi)有1顆種子,卵形,種皮黃棕或紅棕色,不易剝離,子葉2枚,淡黃白色,粉性,中心有一暗綠色的蓮子心。氣微,味微甘,胚芽苦。
【炮制】 1.石蓮子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 2.石蓮肉《圣惠方》:去殼,微炒、炒令黃!懂a(chǎn)育寶慶集》:炒令熟。《本事方》:去心!镀諠健罚捍匪楹蜌び谩,F(xiàn)行,取凈石蓮子,砸開,去殼及心,取凈肉。
【性味】甘;澀;微苦;寒
【歸經(jīng)】脾;胃;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清濕熱;開胃迸食;清心寧神;澀精止泄。主噤口;嘔吐不食;心煩失眠;遺精;尿濁;帶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2g。清濕熱生用,清心寧神連心用。
【注意】虛寒久痢禁服。
【各家論述】《五雜俎》:今趙州寧晉具有石蓮子,皆埋土中,不知年代。居民掘土,往往得之。有婁斛者,其狀如鐵石,而肉芳香不枯,投水中即生蓮葉。食之令人輕身延年,已瀉痢諸疾。今醫(yī)家不察,乃以番蓮子代之,苦澀腥氣,嚼之令人嘔逆,豈能補益乎?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