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蓼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Shuǐ Liǎo
【別名】薔、虞蓼(《爾雅》),澤蓼(《爾雅》郭璞注),辣蓼草(《本草求原》),柳蓼、川蓼(《植物學大辭典》),水紅花(《昆明藥植調(diào)查報告》),藥蓼子草、紅蓼子草(《重慶草藥》),白辣蓼(《中國藥植圖鑒》),胡辣蓼(《東北植藥圖志》),痛骨消(《廣西藥植名錄》),紅辣蓼(《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假辣蓼,斑蕉萆(《廣西中草藥》),水辣蓼、小葉辣蓼(《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蓼科植物水蓼的全草。秋季開花時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莖紅紫色,無毛,節(jié)常膨大,且具須根。葉互生,披針形成橢圓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5~15毫米,兩端漸尖,均有腺狀小點,無毛或葉脈及葉緣上有小刺狀毛;托鞘膜質(zhì),簡狀,有短緣毛;葉柄短。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細弱下垂,下部的花間斷不連;苞漏斗狀,有疏生小膿點和緣毛;花具細花梗而伸出苞外,間有1~2朵花包在膨脹的托鞘內(nèi);花被4~5裂,卵形或長圓形,淡綠色或淡紅色,有腺狀小點;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長2.5毫米,表面有小點,黑色無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內(nèi);ㄆ7~8月。 本植物的根(水蓼根)、果實(寥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濕地,水邊或水中。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性狀】 干燥全草,莖紅褐色至紅紫色,有淺縱皺,節(jié)部膨大;質(zhì)堅而脆,斷面稍呈纖維性,皮部菲薄,淺磚紅色,本部白色,中空。葉片干枯,灰綠或黃棕色,多皺縮破碎;托葉鞘狀,棕黃色,常破裂。有時帶花序,花多數(shù)脫落,花蕾米粒狀。味辛辣。 產(chǎn)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蓼的種類很多,古代作為調(diào)味食用的蓼,主要是水蓼。茲據(jù)《本草衍義》、《綱目》等,將《本經(jīng)》的蓼實、《別錄》的蓼葉均作為水蓼的藥用部分,蓼葉見本條,蓼實另詳專條。
【性味】 辛,平。 ①《千金·食治》:辛。 ②《日華子本草》:味辛,冷,無毒。 ③《綱目》:蓼葉,辛,溫,無毒。 ④《本草求原》:苦濕,平。
【功能主治】 化濕,行滯,祛風,消腫。治痧穢腹痛,吐瀉轉(zhuǎn)筋,泄瀉,痢疾,風濕,腳氣,癰腫,疥癬,跌打損傷。 ①《別錄):寥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 ②《唐本草》:主被蛇傷,搗敷之;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悶;水煮漬腳捋之,消腳氣腫。 ③《本草拾遺》:蓼葉,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亂傳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葉搗敷狐刺瘡;亦主小兒頭瘡。 ④《綱目》:殺蟲。 ⑤《本草求原》:洗濕熱癍癩,擦癬。 ⑥《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損傷,通筋骨。 ⑦《嶺南采藥錄》:敷跌打,洗瘡疥,止癢消腫。 ⑧《重慶草藥》:治巴骨流痰,跌打損傷。 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利濕消滯,殺蟲止癢。治菌痢,腸炎,風濕痛,皮膚濕疹。 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解毒,利尿,行氣,止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搗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搗敷。
【注意】 ①《千金·食治》:蓼食過多有毒,發(fā)心痛。和生魚食之,令人脫氣,陰核疼痛。婦人月事來,不用食蓼及蒜,喜為血淋帶下。 ②《藥性論》:蓼葉與大麥面相宜。
【附方】 ①治干霍亂不吐利,四肢煩,身冷汗出:水蓼(切)、香薷(擇切)各二兩。上二味,以水五盞,煎取三盞,去滓,分溫三服。(《圣濟總錄》水蓼飲) ②治風寒太熱:水蓼、淡竹葉、姜茅草,煎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水瀉:紅辣蓼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④治痢疾,腸炎:水辣蓼全草二兩,水煎服,連服三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小兒疳積:水辣蓼全草五至六錢,麥芽四錢。水煎,早晚飯前二次分服,連服數(shù)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腳痛成瘡:水蓼(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候瘡干自安。(《經(jīng)驗方》) ⑦治陰發(fā)背,黑凹而不知痛者:鮮蓼草十斤(曬干,燒灰存性,淋灰汁熬膏于半碗聽用),石灰一兩。二味調(diào)勻,入磁罐收貯封固。如遇陰毒,將筆蘸點患處,不二次退透知痛,出黑水血盡,將膏藥貼之。(《外科啟玄》蓼草膏) ⑧蛇咬傷。用水蓼莖、葉搗敷。 ⑨腳氣腫痛成瘡。用水蓼汁搽洗。
【臨床應用】 ①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 用鮮全草加工成千浸膏粉,裝膠囊,每粒含量0.25克。成人0.5~0.75克,日服4次,小孩依年齡酌減。重癥可用干草2~3兩(鮮草加倍),煎分2次服,每日4次,總量4~6兩,直至癥狀消失盾再服1劑。治療菌痢、腸炎182例,有效率約95%。療程1~3天。有報道用30%水蓼煎劑每次100毫升,日服2次,小兒酌減。治療菌痢108例,痊愈105例,3例配合其他藥物治愈。療程2~5天。水寥有止痛、止血、止瀉及制菌作用,無抗藥性。 ②治療子宮出血 采用水蓼開花時的地上部分,切碎。取1公斤,置玻璃容器內(nèi),以30%酒精2000毫升浸沒,常溫靜置48小時(每天攪拌3次),然后過濾,得濾液約2000毫升,密閉貯存。每服20毫升,2小時1次。共治療子宮出血20例,療程1~4天,全部治愈。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