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蕨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Shuǐ Jué
【別名】荳(《呂氏春秋》),龍須菜(《植物名實(shí)圖考》),龍牙草、水松草、水鐵樹(shù)、水扁柏(《廣西藥植名錄》)。
【來(lái)源】為水蕨科植物水蕨的全株。
【原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草本,高30~80厘米,綠色,多汁。根莖短而直立,以須根固著于淤泥中。葉2型,無(wú)毛,不育葉的柄長(zhǎng)10~40厘米,圓柱形,肉質(zhì),葉片直立或漂浮,狹矩圓形,長(zhǎng)10~30厘米,寬5~15厘米,2~4回深羽裂,末回裂片披針形,寬約6毫米;能育葉較大,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zhǎng)15~40厘米,寬10~22厘米,2~3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條形,角果狀,寬約2毫米。邊緣薄而透明,反卷達(dá)于主脈,主脈兩側(cè)的小脈聯(lián)結(jié)成網(wǎng),無(wú)內(nèi)藏小脈。孢子囊沿能育葉裂片的網(wǎng)脈著生,稀疏,棕色,幼時(shí)為反卷的葉緣覆蓋,成熟后多少?gòu)堥_(kāi)。
【生境分布】生于池沼、水田或水溝的淤泥中。分布江蘇、浙江、福建、臺(tái)灣、廣東、廣西、云南、四川、湖北和安徽等地。
【性味】 ①《綱目》:甘苦,寒,無(wú)毒。 ②《華南千種草藥》:甘淡,涼。
【功能主治】 活血,解毒。治痞積,痢疾,胎毒,跌打損傷。 ①《廣西藥植名錄》:治跌打,散毒。 ②《海南植物志》:莖葉治胎毒,消痰積。 ③《華南千種草藥》:解毒、止血、止痢、止咳。
【附方】治腹中痞積:水蕨,淡煮食。下惡物。忌雜食一月余乃佳。(《衛(wèi)生方》)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