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紅柳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Shā Hónɡ Liǔ
【別名】喇嘛棍、胖柳、喇嘛桿
【來源】 藥材基源:為檉柳科植物寬葉水柏枝的嫩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yricaria platyphylla Maxim.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幼枝;曬干
【原形態(tài)】多分枝直立灌木,高約2。老枝紅褐色或灰褐色,當(dāng)年生枝灰白色或黃灰色,光滑。葉疏生,開展,寬卵形或橢圓形,長7-12mm寬3-8mm,基部圓形功寬楔形,不抱莖;葉腋多生綠色小枝,小枝上的葉較小?偁罨ㄐ騻(cè)生,稀頂生,長9-14cm,基部被多數(shù)覆瓦狀鱗片;苞片寬卵形或橢圓形,具寬膜質(zhì)邊;花梗長約2mm;萼片5,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略短于花瓣;花瓣5,倒卵形,粉紅色,長5-6mm,雄蕊10,花絲合生2/3;子房卵圓滿形,蒴果圓錐形,長約10mm。種子多數(shù),長圓形,先端的芒柱全部被白色長柔毛;ㄆ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沙灘沙地、沙坡及流動沙丘間洼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細(xì)枝呈圓柱形,表面灰白色,光滑。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央有黃白色髓部。
【性味】味辛;甘;性溫
【功能主治】發(fā)表透疹。主麻疹不透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