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酸猴兒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Suān Hóu ér
【英文名】Faber Fordiophyton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異藥花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rdiophyton faberi Stapf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草本或亞灌木,高30-80cm。莖四棱,有槽,無毛,不分枝。葉對生;葉柄長1.5-4.3cm,常被白色小腺點,頂端與葉柄連接處具短缺少毛;葉片膜質(zhì),廣披針形到卵形,長5-14.5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淺心形,邊緣具不甚明顯的細鋸齒,葉面被緊貼的微柔毛,背面幾無毛或被極不明顯的微柔毛及白色不腺點;基脈5條。聚傘花序或被極不明顯的微柔毛及白色小腺覆瓦狀排列的苞片,通常帶紫紅色,透明:花4,花萼長漏斗形,具4棱,長1.4-1.5cm,被腺毛及白色小腺點,裂片長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約4.5mm,具腺毛狀緣毛;花瓣紅色或紫紅色,長圓形,先端偏斜,具腺毛狀小尖頭,長約1.1cm,外面被緊貼的疏糙伏毛及白小腺點;雄蕊4長4短,長者花絲長1.1cm,花藥線形,長約1.5cm,彎曲,基部呈羊角狀伸長,短者花絲長約7mm,花藥長圓形,長約3mm;子房下位,先端具膜質(zhì)冠,冠檐具緣毛。蒴果倒圓錐形,頂孔4裂,最大處直徑約5mm,宿萼與蒴果同形,無毛,膜質(zhì)冠伸出萼處;ㄆ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800m的林下、溝邊或路邊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展開后呈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7-14cm,寬2.5-5cm,邊緣有細鋸齒,主脈5-7條,橫支脈不明顯,上面疏生短糙伏毛,下面無毛,有長柄,葉片外面呈黃綠色,內(nèi)面顯深綠色。
【性味】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清肺解毒。主風(fēng)濕熱痹,肺熱咳嗽,漆瘡
【用法用量】外用:煎湯6-15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葉:用于漆瘡、外搽。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