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雙飛蝴蝶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廣西中藥志》
【拼音名】Shuānɡ Fēi Hú Dié
【別名】蝴蝶草、鷂子草(《南寧市藥物志》),蝴蝶風(fēng)(《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蝙蝠草的全草。夏、秋季采,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直立草本。莖纖細(xì),高50~90厘米,上部有細(xì)絨毛。葉互生,通常為3小葉,有時(shí)僅1小葉;小葉半月形、菱形或蝶形,長1~1.5厘米,寬6~10厘米,先端闊凹狀,墓部寬楔形,側(cè)脈3~4條,中肋在頂端延伸成小刺尖;兩側(cè)小葉較小,斜倒三角形,先端截形,有小刺尖?偁罨ㄐ蝽斏蛞干L9~18厘米,有時(shí)組成圓錐花序;花梗有短柔毛,較萼短;萼闊鐘狀,花后膨大,萼齒5枚,卵狀披針形;花冠蝶形,不伸出萼外,旗瓣寬闊,龍骨瓣鈍;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細(xì)圓柱形,花柱絲狀,柱頭頭狀。莢果4~5節(jié),折疊藏于宿存的萼筒內(nèi),每節(jié)有種子1顆;ㄆ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叢中。分布廣西、廣東等地。
【性味】 ①《南寧市藥物志》:甘微辛,平,無毒。 ②《廣西中藥志》:辛,涼。
【功能主治】 ①《南寧市藥物志》:舒筋活絡(luò),調(diào)經(jīng)去瘀。浸酒服能強(qiáng)壯筋骨;煎水服治倒經(jīng)。葉:外敷治跌打,接骨。 ②《廣西中藥志》:活血祛風(fēng),散瘀消腫,止痛,解蛇毒。治跌打,風(fēng)濕骨痛,蛇毒,癰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浸酒。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