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耳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Sānɡ ěr
【別名】桑菌、木麥(《別錄》),桑上寄生(《證類本草》),桑檽(《唐本草》),桑蛾、桑雞(《廣菌譜》)。
【來源】為寄生于桑樹上的木耳。
【性味】 甘,平。 ①《別錄》:味甘,有毒。 ②《藥性論》:平。 ③孟詵:寒,無毒。
【功能主治】 治腸風,痔血,衄血,崩漏,帶下,婦人心腹痛。 ①《本經(jīng)》: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 ②《別錄》:療月水不調(diào),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不饑。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 ③《藥性論》:能治風,破血,益力。 ④《日華子本草》:止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留飲宿食:桑耳二兩,巴豆一兩(去皮)。五升米下蒸過,和棗膏搗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②治心下急痛:桑耳燒存性,熱酒服二錢。(《瀕湖集簡方》) ③治少小鼻衄,小勞輒出:桑耳熬焦搗末,每發(fā)時,以杏仁大塞鼻中。(《肘后方》) ④治遺尿且澀:桑耳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圣濟總錄》) ⑤治五痔:桑耳二兩。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 ⑥治崩中、帶下:桑耳燒令黑,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⑦治血崩:桑耳(煅存性,研細)。香附(童便炒黑,研細)。每用桑耳灰二分,香附末三分,潑醋湯空心調(diào)服。(《本草經(jīng)疏》) ⑧治咽喉痹痛:五月收桑上木耳,白如魚鱗者,臨時搗碎,綿包彈子大,蜜湯浸含之。(《便民圖纂》)
【各家論述】《本經(jīng)逢原》:桑耳,善祛子臟中風熱,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熱積聚,積聚去,不難成孕!侗窘(jīng)》專取黑者達腎,赤者走肝,補中寓瀉,瀉中寓補之機,具見言外矣。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金色者,治癖飲積聚,及腸風瀉血,衄血,五痔下血,血痹虛勞,咽喉痹痛,一切血癥咸宜用之。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