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蕘花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Ráo Huā
【來(lái)源】為瑞香科植物蕘花的花朵。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30~90厘米,枝細(xì)長(zhǎng)。小枝有絲狀細(xì)毛。葉互生或?qū)ι貓A狀披針形,長(zhǎng)2.5~7.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綠色,近無(wú)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綠色,密生柔毛,葉脈隆起;葉柄長(zhǎng)約3毫米,被細(xì)毛;S色,成頂生疏腋生穗狀花序,或再合成圓錐花序,被細(xì)毛;無(wú)花瓣,花萼管長(zhǎng)6~8毫米,先端4裂,裂片鈍尖;花盤(pán)鱗片狀線(xiàn)形;雄蕊2輪,花絲短;子房上位,花柱短,柱頭球形。核果窄卵圓形,黑色,有絲狀毛;ㄆ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石壁隙縫或山坡溝邊較潮濕處,也有栽培者。分布湖南、湖北、陜西、江西、云南等地。
【性味】 辛苦,寒,有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別錄》:辛,微寒,有毒。
【歸經(jīng)】《本草求真》:入腸胃。
【功能主治】 瀉水飲,破積聚。治留飲,咳逆上氣,水腫,癥瘕痃癖。 ①《本經(jīng)》: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jiān)癥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 ②《別錄》:療痰飲咳嗽。 ③《藥性論》:治咳逆上氣,喉中腫滿(mǎn),痃癖氣塊,下水腫等。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0.8~1.5錢(qián);或入丸劑。
【注意】體虛無(wú)積及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腫及支滿(mǎn)澼飲:芫花、蕘花各半兩,甘草、大戟、甘遂、大黃、黃芩各一兩,大棗十枚。上八味,細(xì)切,以水五升,煮成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為度。(《千金方》干棗湯) ②治腹中積聚邪氣、寒氣,消谷:甘遂一分,蕘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分,桔梗一分。上七味,蕘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變色已,各異搗,下細(xì)篩,搗合丸,以白蜜搗萬(wàn)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長(zhǎng)將服之。傷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兒亦服,婦人兼身亦服。忌豬肉、蘆筍、生蔥。(《范汪方》捶鑿?fù)瑁?br> 【各家論述】 ①《本草衍義》:張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時(shí),當(dāng)以意斟酌,不可使過(guò)與不及也。仍須是有是證者方可用。 ②《本草備要》:蕘花,辛散結(jié),苦泄熱,行水捷藥。主治略同芫花。 ③《本經(jīng)逢原》:蕘花,能破積聚癥瘕,治痰飲咳逆,去咽喉腫閉。《本經(jīng)》治傷寒溫瘧者,即苦寒以攻蘊(yùn)積伏匿之邪也。言下十二經(jīng)水,又治飲食寒熱邪氣者,以其苦寒峻利,飲食之邪亦得蕩滌,而寒熱自除也。 ④《本草求真》:蕘花雖與芫花形式相同,而究絕不相似,蓋芫花葉尖如柳,花紫似荊,蕘花苗莖無(wú)刺,花細(xì)色黃。至其性味,芫花辛苦而溫,此則辛苦而寒。若論主治,則芫花辛溫,多有達(dá)表行水之力;此則氣寒,多有入里走泄之效,故書(shū)載能治利,然要皆屬破結(jié)逐水之品,未可分途而別視也。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