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葡萄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Pú Tɑo
【別名】草龍珠(《綱目》),山葫蘆(《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實。夏末秋初果熟時采收,陰干。多數(shù)制成葡萄干用。
【原形態(tài)】高大纏繞藤本,幼莖禿凈或略被綿毛。葉紙質(zhì),互生,圓形或圓卵形,寬10~20厘米,常3~5裂,基部心形,邊緣有粗而稍尖銳的齒缺,下面常密被蛛絲狀綿毛;葉柄長達4~8厘米;s性,異株,圓錐花序大而長,與葉對生;花序柄無卷須;萼極小,杯狀,全緣或不明顯的5齒裂;花瓣5,黃綠色,先端粘合不展開,基部分離,開花時呈帽狀整塊脫落;雄蕊5;花盤隆起,由5個腺體所成,基部與子房合生;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2,花柱短,圓錐形。漿果卵圓形至卵狀矩圓形,富汁液,熟時紫黑色或紅而帶青色,外被蠟粉;ㄆ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長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產(chǎn)于新疆、甘肅、陜西、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產(chǎn)新疆。
【性狀】瑣瑣葡萄:干燥的果實外皮紅褐色,小顆粒,果皮有皺紋,味甜。以色紅褐、粒整齊、無雜質(zhì)者為佳,粒瘦破爛者為次。
【化學(xué)成份】 葡萄含葡萄糖、果糖,少量蔗糖、木糖,酒石酸、草酸、檸檬酸、蘋果酸。又含各種花色素的單葡萄糖甙和雙葡萄糖甙。每100克含蛋白質(zhì)0.2克,鈣4毫克,磷15毫克,鐵0.6毫克,胡蘿卜素0.04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黃素0.01毫克,尼克酸0.1毫克,維生素C 4毫克。 葡萄皮含矢車菊素、芍藥素、飛燕草素、矮牽牛素、錦葵花素、錦葵花素-3-β-葡萄糖甙。 種子含油量9.58%。又含焦性兒茶酚、沒食子兒茶精、沒食子酸鹽等。
【藥理作用】在作用方面葡萄有某種維生素P的活性。種子油15克口服可降低胃酸度;12克可利膽(膽絞痛發(fā)作時無效);40~50克有致瀉作用。葉、莖有收斂作用,但無抗菌效力。
【性味】 甘酸,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孟詵:甘酸,溫。 ③《綱目》:甘澀,平,無毒。
【歸經(jīng)】 入肺、脾、腎經(jīng)。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陽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入腎。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補氣血,強筋骨,利小便。治氣血虛弱,肺虛咳嗽,心悸盜汗,風(fēng)濕痹病,淋病,浮腫。 ①《本經(jīng)》: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饑,忍風(fēng)寒?勺骶。 ②《別錄》:逐水,利小便。 ③《藥性論》:除腸間水氣,調(diào)中治淋,通小便。 ④《本草圖經(jīng)》:治時氣發(fā)瘡疹不出者,研酒飲。 ⑤《滇南本草》:大補氣血,舒筋活絡(luò),泡酒服之。治陰陽脫癥,又治盜汗虛證。汁,治咳嗽。 ⑥《滇南本草圖說》:治痘癥毒,胎氣上沖,煎湯飲之即下。 ⑦《百草鏡》:治筋骨濕痛。利水甚捷,除遍身浮腫。 ⑧《本耳再新》:暖胃健脾,治肺虛寒嗽,破血積疽瘤。 ⑨《隨息居飲食譜》: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止渴,安胎。 ⑩《新疆藥材》:解毒,散表。 ⑾《陸川本草》:滋養(yǎng)強壯,補血,強心利尿。治腰痛,胃痛,精神疲憊,血虛心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搗汁或浸酒。
【注意】 ①孟詵:不堪多食,令人卒煩悶眼暗。 ②《本經(jīng)逢原》:食多令人泄瀉。 ③《醫(yī)林纂要》:多食生內(nèi)熱。
【附方】 ①強腎:瑣瑣葡萄、人參各一錢。火酒浸-宿,侵晨涂手心,摩擦腰脊,能助膂力強壯,若臥時摩擦腰脊,力能助腎堅強,服之尤為得力。(《本經(jīng)逢原》) ②治熱淋,小便澀少,磣痛瀝血:葡萄(絞取汁)五合,藕汁五合,生地黃汁五合,蜜五兩。上相和,煎為稀餳,每于食前服二合。(《圣惠方》葡萄煎) ③除煩止渴:生葡萄搗濾取汁,以瓦器熬稠,入熟蜜少許,同收,點湯飲。(《居家必用率類全集》) ④治吹乳:葡萄一枚,于燈焰上燎過,研細,熱酒調(diào)服。(《圣濟總錄》葡萄灑) ⑤治牙齦腫痛,勢欲成癰者:葡萄干去核,填滿焰硝煅之。焰過,取置地上成炭,研末擦之,涎出,任吐自瘥。(《醫(yī)級》葡硝散)
【備注】葡萄的品種甚多,其中新疆栽培的瑣瑣葡萄(又名:索索葡萄、豆粒葡萄)在《本草綱目》即有記載,一般認為入藥者以該種為佳。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