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藥網(wǎng) 醫(yī)療器械 保健品網(wǎng) 醫(yī)藥招商 醫(yī)藥資訊 產(chǎn)品大全 百姓OTC 醫(yī)藥搜索 醫(yī)藥展會 醫(yī)藥人才 醫(yī)藥論壇
中醫(yī)藥-中國醫(yī)藥網(wǎng)
中醫(yī)藥首頁 辨證論治  針灸推拿   藥膳食療   中藥檢索   名醫(yī)風采   中醫(yī)文獻   中藥圖譜   中醫(yī)藥詞典   中成藥
 高級搜索
中藥資源

中藥圖譜 中藥故事
中藥炮制 藥材栽培
藥市快訊 中藥法規(guī)
中藥招商 中藥產(chǎn)品


中醫(yī)基礎
·基本特點 ·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 ·八綱辨證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方藥概論 
...更多

藥材認識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筆畫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劑

解表 清熱 溫里
瀉下 消導 祛濕
理氣 理血 補益
固澀 開竅 驅(qū)蟲
鎮(zhèn)潛熄風 祛風濕
止咳化痰平喘


  藥材認識

砒石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出處】《開寶本草》

【拼音名】Pī Shí

【別名】砒黃(《日華子本草》),信砒(孫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

【來源】
為氧化物類礦物砷華的礦石。目前多為毒砂、雄黃等含砷礦石的加工制成品。少數(shù)為選取天然的砷華礦石,多數(shù)為加工制成。加工方法很多,茲舉老法和新法各一種如下:
①老法
將毒砂砸成小塊,除去雜石,與煤、木炭或木材燒煉,然后升華,即為信石。此法設備簡單,但有害健康。
②新法
選取純凈的雄黃,砸成10厘米上下的塊,點燃之,使雄黃燃燒,生成氣態(tài)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后通過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為信石。二氧化硫另從煙道排出。

【原形態(tài)】
①砷華
等軸晶系。晶體為八面體,通常為無定形的粒狀、塊狀及粉末狀。顏色為白色,常帶淡黃或淡紅色。條痕白色或淡黃色。光澤玻璃狀或絹絲狀,斷口參差狀。硬度1.5。比重3.7~3.72。系由它種砷礦分解而成。與它種含砷礦共生。純粹者較少。
②毒砂,詳?shù)N石條。
③雄黃,詳雄黃條。

【性狀】
有紅信石、白信石兩種,藥用以紅信石為主。
①紅信石
又名:紅礬、紅砒。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白色,有黃色和紅色彩暈,略透明或不透明,光澤玻璃狀、絹絲狀或無光澤。質(zhì)脆,易砸碎。氣無。本品極毒,不可口嘗。以塊狀、色紅潤、有晶瑩直紋、無渣滓者為佳。
②白信石
又名:白砒。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無色或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光澤玻璃狀、絹絲狀或無光澤。質(zhì)脆,易砸碎,氣無。本品極毒,不可口嘗。以塊狀、色白、有晶瑩直紋、無渣滓者為佳。以上藥材,產(chǎn)江西、湖南、廣東、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砒石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砷或名亞砷酐,白色,八面體狀結(jié)晶。三氧化二砷加高熱可以升華,故精制比較容易;升華物普通名砒霜,成分仍為As2O2。紅砒是除含As2O2外尚含紅色礦物質(zhì)的一種砒石。

【藥理作用】三氧化二砷具有砷劑的基本藥理和毒理。砷有原漿毒作用,且能麻痹毛細血管,抑制含巰基酶的活性,并使肝臟脂變、肝小葉中心壞死,心、肝、腎、腸充血,上皮細胞壞死,毛細血管擴張?葜躺⒅泻邪着,如給兔耳每日涂敷,可致干性壞死,以至脫落;實驗表明,不含三氧化二砷的制品則無此作用?葜躺⒅泻榱繛8~16%左右,易自粘膜面吸收,應用不當,可致急性砷中毒。作為殺滅蟲害的農(nóng)藥,誤服中毒者亦有報道。急性中毒癥狀有嘔吐、淘米水樣腹瀉、蛋白尿、血尿、眩暈、頭痛、紫紺、暈厥、昏睡、驚厥、麻痹,以至死亡。暴發(fā)型可無上述明顯癥狀,迅即發(fā)生虛脫、驚厥、麻痹而死亡。一般認為砷與含巰基酶結(jié)合,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嚴重干擾組織代謝,出現(xiàn)中毒,所以臨床急救時皆用二巰基丙醇解毒。

【炮制】
去凈雜質(zhì),砸碎,裝入砂罐內(nèi),用泥將口封嚴,置爐火中煅紅,取出放涼,研為細粉。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從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干,卻入瓶盛,于火中煅,別研三萬下用之。
②《日華子本草》:砒石,醋煮殺毒乃用。

【性味】
辛酸,熱,有毒。
①《日華子本草》:暖,有毒。
②《開寶本草》:苦酸,暖,有毒。
③《綱目》:辛酸,大熱,有大毒。

【歸經(jīng)】
①《本草求真》:入腸、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jīng)。

【功能主治】
劫痰截瘧,殺蟲,蝕惡肉。治寒痰哮喘,瘧疾,休息痢,痔瘡,瘰疬,走馬牙疳,癬瘡,潰瘍腐肉不脫。
①《日華子本草》:治瘧疾,腎氣。
②《本草別說》:以冷水磨服,解熱毒,治痰壅。
③《綱目》:除齁喘,積痢,爛肉,蝕瘀腐,瘰疬。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1~2.5厘。外用:研末撒、調(diào)敷或入膏藥中貼之。

【注意】
有大毒,用時宜慎。體虛及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多年肺氣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錢半(研飛如粉),豆豉一兩半(好者,水略潤少時,以紙裹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極勻,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兒量大小與之,并用臘茶清極冷吞下,臨臥,以知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②治瘧疾:人言一兩(為末),飛面四兩(與人言水和軟餅,鍋內(nèi)焙干,為末用),白扁豆(末)二兩,細茶(末)二兩。上同和勻。每服小半錢,巳前半日用溫茶調(diào)下,再用茶蕩凈。忌食酒面魚等物。(《丹溪心法附余》不二散)
③治寒熱店瘧:人言一錢,綠豆(末)一兩。為末,無根井水丸綠豆大,黃丹為衣,陰干。發(fā)日五更,冷水下五、七丸。(《本事方》)
④治休息痢經(jīng)一、二年不差,羸瘦衰弱,兼治脾疼腰痛:砒(成塊好者,乳細)、黃蠟各半兩。上將黃蠟熔開,下砒,以柳條七個,逐個攪,頭焦即換,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痢,冷水下,脾疼亦然;腰痛冷酒下;并食前。小兒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湯使同上。(《局方》縛虎圓)
⑤治諸蟲痛:砒黃(細研)一兩。用水浸飲餅心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用煮肉湯下,空心食前。(《圣濟總錄》砒黃丸)
⑥治五痔:好白礬四兩.生砒二錢五,朱砂一錢(生研,令十分細)。上各研為細末,先將砒安在建盞中,次用白礬末蓋之,用火煅令煙絕,其砒盡隨煙去,止是借砒氣于白礬中,將枯礬取出,研令十分細。先看痔頭大小,將所煅白礬末入生朱末少許,二味作一處,以水調(diào)令稀稠得所,用篦子涂在痔上,周遭令遍,日三上;須仔細看痔頭顏色,轉(zhuǎn)焦黑,乃是取落之漸,至夜自有黃膏水流出,以布帛襯之,至中夜更上藥一遍,至來日依舊上藥三次,縱有些小疼痛不妨。換藥時,用新水或溫湯,在痔側(cè)以羊毛筆輕手刷洗痔上,去了舊藥,卻上新藥。次用荊芥湯洗之,三、二日之后,黃膏水流出將盡,仍看痔頭焦黑為度,以篦子敲打痔頭,見得漸漸堅硬黑色,卻于枯藥中增添生朱減退白礬,自然藥力慢緩矣。(《魏氏家藏方》枯藥)
⑦治瘰疬:信州砒黃細研,滴濃墨汁丸如梧桐子大,于銚子內(nèi)炒令干后,用竹筒子盛。要用于所患處灸破或針,將藥半丸敲碎貼之,以自然蝕落為度。覺藥盡時更貼少許。(《靈苑方》)
⑧治鼠疬:信石(入綠豆同研)、斑蝥(去足、羽,為末)。上面糊為丸,黃丹為衣。用時打破,以醋浸一宿,其瘡先以艾灸,次用此末。(《朱氏集驗醫(yī)方》)
⑨治走馬牙疳:㈠用北棗去核,入信(石于)棗內(nèi),燒灰擦于腫處。(《普濟方》)㈡信砒、銅綠各一分。研為細末,攤紙上。涂疳蝕處。(《普濟方》青金散)
⑩治皮膚癌:白砒二錢,小麥粉一兩。將小麥粉制成不粘手程度的漿糊狀,加白砒,捻成線狀細藥條。用時將病變部位常規(guī)消毒,局麻后,用1號注射器針頭在腫塊周圍0.5公分處刺入腫瘤根部,然后將藥條由孔處插入,用無菌敷料蓋上,待腫塊脫落后,每日換藥膏(用滑石粉一斤,煅甘石粉三兩,朱砂一兩,冰片一兩,淀粉二兩。共研細末,香油調(diào)成糊狀)至愈。(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黑藥條)
⑾治遍身生云頭癬,作圈如畫,或大如錢,或小如筆管文印:砒石一、二分。研極細,以米湯五、六匙稀調(diào)。以新毫筆以癬圈涂之。(《本草匯言》)

【各家論述】
①《綱目》:砒乃大熱大毒之藥,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許即死,貓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錢許亦死,雖鉤吻、射罔之力,不過如此,而宋人著《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礐石之一種也。若得酒及燒酒,則腐爛腸胃,頃刻殺人,雖綠豆、冷水亦難解矣,此物不入湯飲,惟入丹丸。凡痰瘧及呴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須冷水吞之,不可飲食杯勺之物,靜臥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發(fā),即作吐也。其燥烈純熱之性,與燒酒焰消同氣。寒疾濕痰,被其劫而怫越頓開故也。凡頭瘡及諸瘡見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經(jīng),必致殺人。
②《本草匯言》:砒石,祛時瘧,除呴喘,化瘀肉之藥也。凡時行瘧疾,因暑熱外受,生冷內(nèi)傷,寒熱不均,相因病瘧,內(nèi)蓄痰涎,伏于營分,故發(fā)則寒熱往來,頭眩胸悶,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頃消,故瘧疾可止。如呴喘之病,因肺有伏積冷涎,或觸冒寒暑風濕之邪即發(fā),或遇怒色勞傷即發(fā),或值饑飽失度即發(fā),少用一、二厘,溫湯調(diào)服,伏涎頓開,故呴喘可除。如化瘀肉一證,凡癰疽發(fā)背,諸潰瘍證,膿血內(nèi)閉不出,瘀肉堅硬不腐,以致膿潰日深,生肉日敗,以砒石末數(shù)厘,和入黃蠟條內(nèi),納入癰毒瘡中,則瘀腐白化,膿血自行,但見效即去,不可多用久用也。然大毒之性,又不可輕行妄試,如瘧疾邪未汗出,表邪未清(宜清解溫散),或久瘧陰虛陽乏(宜大補氣血),砒石不可用也;如呴喘肺熱里虛,或兼陰虛勞損(宜滋養(yǎng)正氣),砒石不可用也;如瘀肉不化,由于陽氣不充,胃虛不食,癰瘍見七惡而神氣萎弱者,砒石不可用也。

【臨床應用】
①治療結(jié)核病
將紅礬制成5%溶液,用離子透入法直接透入到病灶上;或?qū)⒓t礬經(jīng)三次升華精制后,制成2%等滲溶液行靜脈注射;或?qū)⒓t礬加水煮沸,利用其蒸氣熏蒸一定部位。治療肺結(jié)核、淋巴結(jié)核、骨關節(jié)結(jié)核、結(jié)核性腦膜炎、結(jié)核性瘺管,均獲得一定效果。治療中有一定的毒性反應出現(xiàn)。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白砒3分,白礬、淡豆豉各3錢共研細末,制成散劑、丸劑或膠囊。成人每天0.5克,于睡前用冷開水送服,100天為一療程。忌油膩食物。治療69例,臨床治愈7例,顯效20例,好轉(zhuǎn)35例,其余無效。本品有毒,服后往往有腹部不適及臉面浮腫,唇舌發(fā)麻,渾身酸疼等反應。副作用嚴重者停藥后即可自行消失。
③治療花斑癬(汗斑)
取白砒1份,硫黃10份,密陀僧10份,共研成粉末過篩,加等量姜汁和醋調(diào)成糊狀。用時以鮮茄蒂蘸白砒糊劑涂擦患處,擦后立即在日光下曬1小時左右(如日光不強可適當增加10~20分鐘),在日浴過程中仍可反復在患處涂擦糊劑2~3次。上、下午各治療一次.治療中不可擦破皮膚;如果皮膚原有破損,須待破損愈后再用。藥物不可入口及接觸粘膜。治愈后衣、被、毛巾等均應徹底清洗后煮沸。觀察14例,治療2~3天患處即見淡黑色痂皮(結(jié)痂后停藥),4~8天后即脫屑而愈。治程中未發(fā)觀任何副作用。

【摘錄】《*辭典》
(醫(yī)藥網(wǎng)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公司 | 網(wǎng)站簡介 | 服務項目 | 技術(shù)支持 | 意見反饋 |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我們
兄弟站點:  生意寶 - 生意社 - 生意場 - 網(wǎng)經(jīng)社 - 產(chǎn)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 - 企業(yè)風險評級 - 撮合交易 - 化工網(wǎng) - 紡織網(wǎng)
   檢測通 - 醫(yī)療器械網(wǎng) - 企業(yè)官網(wǎng)服務 - 化工網(wǎng)商城
© 醫(yī)藥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浙ICP證:浙B2-20080131-8 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浙)-經(jīng)營性-2020-0027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602010403     
市場:0571-88161141 服務: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