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簣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Kuì Cǎo
【別名】蒲草、咸水草、野席草、席草仔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種植物短葉茳芏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erus malaccensis Lam.var.brevifolius Bockl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除去莖葉,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短葉茳芏,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有長而木質(zhì)化的匍匐根莖。稈直立,銳三棱形,平滑�;坑腥~片l-2,長不足3cm,寬3-8mm,平展,葉鞘長,棕色。苞片3,葉狀,其中1片發(fā)達,托著花序。聚傘花序復出;穗狀花序松散,有小穗5-10;小穗線形,長5-10mm,寬約lmm,有10余朵花,小穗軸具狹翅;鱗片排列疏松,長圓形,長約2mm,先端鈍,無短尖,背面紅棕色;雄蕊3,花藥線形,藥隔突出;花柱短,柱頭3,細長。小堅果狹長圓狀三棱形,與鱗片近等長,熟時黑褐色�;�、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旁、溝邊、近水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性味】味淡;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主風火牙痛;吐血;尿血;白帶;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