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盞銀盤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廣東中藥》Ⅱ
【拼音名】Jīn Zhǎn Yín Pán
【別名】黃花霧(《生草藥性備要》),黃花母、蝦箝草、金杯銀盞(《嶺南采藥錄》),黃花草、金盞銀盆(《南寧市藥物志》),玉盞載銀杯、鬼針草、婆婆針、感暑草、盲腸草(《廣東中藥》Ⅱ),一包針(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一把針、引線包(《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豆渣菜(《陜西中草藥》),金絲苦令、草鞋坪(《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三葉鬼針草或金盤銀盞的全草。夏、秋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 ①三葉鬼針草,又名:毛鬼針草、細(xì)毛鬼針草。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呈四棱形,疏生柔毛或無毛。葉對生,1回羽狀復(fù)葉,長約15厘米或不及;下部的葉有時(shí)為單葉。小葉3枚,有時(shí)5枚,具柄,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5~7厘米,有鋸齒或分裂。頭狀花序,具長柄,開花時(shí)徑約8毫米,花柄長1~6厘米;總苞綠色,基部被有細(xì)柔毛,苞片7~8枚;花托外層托片狹長圓形,內(nèi)層托片狹披針形;花雜性,舌狀花白色或黃色,4~7枚,舌片長5~8毫米,成不規(guī)則的3~5裂;管狀花兩性,黃褐色,長約4.5毫米,5裂;雄蕊5;雌蕊1,柱頭2裂。瘦果線形,略扁,黑色,具4棱,稍有硬毛,長7~12毫米,頂部有具有倒毛的硬刺3~4條,長約1.5~2.5毫米;ㄆ诖杭。 生長于荒地及路邊。分布長江中下游各省及廣東、廣西、陜西、福建、臺灣等地。 ②金盤銀盞,形態(tài)與上種極相近,惟葉為2回3出復(fù)葉,小葉兩面均被稀疏小柔毛;ㄆ谇锛。 分布我國南部。
【生境分布】干燥全草,長30~50厘米,莖粗3~8毫米,棱柱狀,淺棕褐色,有棱線。葉紙質(zhì)而薄,1回羽狀復(fù)葉(三葉鬼針草)或2回3出復(fù)葉(金盤銀盞),干枯,易脫落,有葉柄;ㄐ蚋煽荩莨酌撀涠鴼埓鎴A形的花托。氣微,味淡。以干燥、無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三葉鬼針草全草含蒽醌甙。其變種Bidens pilosa var.minor含植物甾酵-B,熔點(diǎn)141~147℃,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藥理作用】三葉鬼針草提取物對腸內(nèi)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幼嫩莖枝作牲畜飼料,有良好的營養(yǎng)價(jià)值,但因其中含較多揮發(fā)油,故能使牛乳雜有不良之氣味。從全草中壓榨而得之粗汁在體外(小杯法)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大腸桿菌則無作用。
【性味】 ①《南寧市藥物志》:苦。 ②《廣東中藥》Ⅱ: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 疏表清熱,解毒,散瘀。治流感,乙腦,咽喉腫痛,腸炎,痢疾,黃疸,腸癰,小兒驚風(fēng),疳積,瘡筋疥痔。 ①《生草藥性備要》:洗疥癩,解毒瘡,止癢埋口。 ②《嶺南采藥錄》:清熱解毒,退外感發(fā)熱。煎水洗疳瘡。 ③《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治腸炎下痢,黃疸,火熱痧癥;外敷治蝦鉗瘡及洗毒瘡。 ④《廣東中藥》Ⅱ:治感暑發(fā)熱,癍痧,痔瘡(外冼),腸癰及內(nèi)外科炎腫。 ⑤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散瘀活血。防治流感感冒,治療咽喉腫痛,小兒發(fā)熱,驚風(fēng),跌打損傷,慢性潰瘍,癢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兩(鮮者2~3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婦女行經(jīng)期忌服。
【附方】 ①治慢性闌尾炎,胃腸炎:鮮三葉鬼針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②治中暑腹痛吐瀉:鮮三葉鬼針草二至三兩。水煎服,或搗爛絞汁,調(diào)些食鹽燉溫服。 ③治淋濁:鮮三葉鬼針草二兩。水煎或搗爛絞汁調(diào)白砂糖服。 ④治急性咽喉炎:鮮三葉鬼針草搗爛絞汁一至二兩,加蜜或食鹽少許調(diào)服。 ⑤治毒蛇咬傷:鮮三葉鬼針草二至三兩。水煎或搗爛絞汁服;另用鮮葉搗爛敷傷處。(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⑥治虛勞、失力黃胖:鮮一包針一兩,紫金牛、龍芽草、六月雪各三至五錢。水煎服,失力另加棗七個(gè)。崩漏、吐血者忌服。 ⑦治小兒疳積:一包針五錢,豬肝二至三兩,加水一大碗,另用一包針的稈子橫架在鍋內(nèi),將豬肝放在上面蒸熟,先吃湯,后吃豬肝。 ⑧治腰痛:鮮一包針五至六兩,水煎取汁,加紅棗半斤,紅糖、黃酒適量燉煮,二天服完。(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⑨治胃痛,胃潰瘍:細(xì)毛鬼針草熬膏。每服二錢,生姜水沖服。(《陜西中草藥》) ⑩治痔瘡:細(xì)毛鬼針草五至六兩,鐵棒錘一個(gè)。煎水洗患部。(《陜西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小兒腹瀉 40%鬼針草糖漿,每次10~15毫升,日服3次。脫水者補(bǔ)液。觀察39例,痊愈20例,好轉(zhuǎn)10例,無效9例。絕大多數(shù)病人服藥2~3天大便次數(shù)與性質(zhì)恢復(fù)正常。 ②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取三葉鬼針草1~3兩,九里香鮮葉0.5~1兩,濃煎取汁,每日分2次服。病情重者日服2劑,以愈為止;并配合西藥對癥處理。治療128例,均治愈。退熱平均2.5天。
【備注】四川地區(qū)以三葉鬼針草與其同屬植物狼把草均稱為豆渣草,有用以治腦漏等癥者。參見狼把草條。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