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銀忍冬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Jīn Yín Rěn Dōnɡ
【英文名】flower of Amur Honeysuckle
【別名】金銀木、樹金銀、木銀花、金銀藤、王作骨頭、千層皮、雞骨頭、北金銀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金銀忍冬的莖葉及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onicer maackii (Rupr.) Maxim. [Xylosteum maackii Rupr.] 采收和儲藏:5-6月采花,夏、秋季采莖葉,鮮用或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金銀忍冬 落葉灌木,高達6m。莖干直徑達10cm;樹皮灰白色至灰褐色,不規(guī)則縱裂;小枝中空,稍具短柔毛。單葉對生;葉柄長3-5mm,有腺毛及柔毛;葉紙質,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8cm,寬2.5-4cm,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兩面脈上有毛;ǚ枷悖干;總花梗長1-2mm,具腺毛;苞片條形,長3-6mm;小苞片合生成對;花萼鐘形,萼檐長2-3mm,具裂達中部之齒;花冠先白后黃色,長達2cm,花冠筒長約為唇瓣的1/2;雄蕊與花柱均短于花冠。漿果暗紅色,球形,直徑5-6mm。種子橢圓表,長約2mm,具細凹點;ㄆ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300-2800m的林下、林緣、山坡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
【化學成份】葉含黃酮類成分:六羥基穗花杉雙黃酮(hex-ahydroxyamentoflavone),5,7,4-三羥基黃酮(5,7,4-trihydrox-yflavone),柚皮素(naringenin),單-O-甲基穗花杉雙黃酮(mono-O-methylamentoflavone),二-O-甲基穗花杉雙黃酮(mono-O-methylamentoflavone),二-O-甲基穗花杉雙黃酮(di-O-methyla-mentoflavone),三O-甲基穗花杉雙黃酮(tri-O-methylamento-flavone)[1]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金銀忍冬葉對變形桿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其抗菌效價為1:256以上;此外對三種疼疾桿菌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效價與黃連相似[1]。本植物的花(北金銀花)的抗菌作用也較強,對綠膿植菌、4種痢疾植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傷寒和鼠傷寒桿菌、金黃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和八疊球菌的抑制作用與正品金銀花相似[2]。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北金銀花能明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并能顯著提高血清抗體積數水平,其治療感染性疾病也與其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有關[2]。 3.其他作用 北金銀花水煎液、口服液和注射液對角叉菜膠、三聯菌苗致熱的動物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對蛋清、角叉菜膠、二甲苯所致足腫脹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 4.毒性 經急性、亞急性毒性試驗表明北金銀花毒性低使用安全[2]。
【性味】味甘;淡;性寒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解毒。主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肺癰;乳癰;濕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花蕾: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的功能。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