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鱭魚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1.《山海經(jīng)》:汾水其中多鱭魚,赤鱗。 2.《山海經(jīng)》郭璞傳:鱭魚狹薄而長,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饒之,一名刀魚。 3.《綱目》:鱭生江湖中,常以三月始出,狀狹而長,薄如削木片,亦如長薄尖刀形。細(xì)鱗白色,吻上有二硬須,鰓下有長鬣如麥芒,腹下有硬角刺,快利若刀,腹后近尾有短鬣,肉中多細(xì)刺。烹煮不如。 4.《隨息居飲食譜》:鱭魚肥大者佳,味美而腴,亦可作鲊。以溫州所產(chǎn)有子者佳。
【拼音名】Jì Yú
【英文名】Estuarine tapertail, Anchovy
【別名】鮤、鱴刀、刀魚、望魚、鰽魚、江鱭、麻鱭、子魚、鳳尾魚、毛花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鯷科動物刀鱭及其近緣種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捕撈,捕后,去鱗片、鰓片、鰓及內(nèi)臟,鮮用。
【原形態(tài)】刀鱭,體側(cè)扁,后段更甚,一般長24-37cm。頭短小,吻端略圓鈍,突出。眼小,眼間隔圓凸?诖螅跋挛,口裂斜行,上頜骨向后伸達(dá)胸鰭基底,其下緣具細(xì)鋸齒。牙細(xì)小,上下頜、犁骨、腭骨均具細(xì)牙。鰓孔寬大,鍶耙細(xì)長(17-18)+(24-25),肛門靠近臀鰭前方。體被薄圓鱗,縱列鱗74-84,橫列鱗10-12,腹緣棱鱗(18-22)+(27-34)。無側(cè)線。背部平直,背鰭1,13,臀鰭96-115,其長度超過體長的一半。胸鰭上部具游離鰭條6,延長成絲狀,末端可達(dá)臀鰭起點(diǎn)或略超過。腹魯小,尾鰭不對稱,上葉長于下葉。體銀白色。體背稍帶灰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平時棲息在淺海河口一帶,春夏集群溯河至淡水產(chǎn)卵,進(jìn)行生殖回游,以浮游動物及小魚等為食。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渤海、黃海、東海,以長江流域下游及其附屬湖泊中為多。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補(bǔ)氣;瀉火解毒。主慢性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及瘡癤癰疽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不宜多食。濕邪內(nèi)阻及瘡疥、敗疽、痔漏者慎服。
【各家論述】 1.《綱目》:鲊,貼痔瘺。 2.《本草求原》:貼敗疽痔漏。 3.《隨息居飲食譜》:補(bǔ)氣。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