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里香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Jiǔ Lǐ Xiānɡ
【別名】石辣椒、九秋香、九樹香、七里香、千里香、萬里香、過山香、黃金桂、山黃皮、千只眼
【來源】為蕓香科九里香屬植物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以根及葉入藥。四季可采,根曬干,葉陰干。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3米。樹皮灰褐色,木材堅硬。多分枝,小枝圓柱形,無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軸不具翅,小葉3~9片,互生,大小和形狀變異均極大,由卵形、匙狀倒卵形、橢圓形至近菱形,長2~8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或稍凹入,基部寬楔形,常偏斜,全緣,一般野生種的小葉較大,栽培種的小葉遠較野生種小,頁面深綠色有光澤。秋季開花,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大而少,極芳香,直徑可達4厘米,萼片5,三角形,長約2毫米,宿存;花瓣5,白色,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2.5厘米,寬7~9毫米;雄蕊10,長短相間,花絲細條形,扁平;花柱棒狀,柱頭膨大,常較子房寬,子房圓筒形,2室。漿果卵形或球形,大小變化很大,熟時朱紅色。具種子1~2粒。種子有棉質(zhì)毛。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較旱的疏林中或栽培為綠化樹。分布于我國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化學(xué)成份】 從葉分離出多種黃酮類化合物:愛克受梯新(exoticin,為3,3’,4’,5,5’,6,7,8-八甲氧基黃酮)、3,3’,4’,5,5’,7,8-七甲氧基黃酮、8-異戊烯犁莓素(8-isopentenyllimetin)、3,3’,4’,5,5’,6,7-七甲氧基黃酮,費巴露新I[phebalosin I,經(jīng)酸水解后產(chǎn)生7-甲氧基-8-(1-甲氧基2-羥基-3-甲基-3-丁烯基)香豆精],及7-甲氧基-8(1,2-二羥基-3甲基-3丁烯基)香豆精(C15H16O5),并含有揮發(fā)油約0.25%,油中成分為牻牛兒醇(geraniol)、3-蒈烯(3-ca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香茅醇(citronellol)等。 花瓣含東莨菪甙(scopolin)及其甙元東莨菪素(scopoletin)。 果實含西比賽亭七甲醚I(hibiscetin heptamethylether I)、半-α-胡蘿卜酮(semi-α-carotenone)。 莖皮含微量的梅克受梯新I[mexoticin I,為5,7-二甲氧基-8-(2,3-羥基異戊基)香豆精]。此外尚含有3-甲酰-吲哚(3-formylindole)等。
【藥理作用】九里香石油醚提取物:1、對離體白鼠小腸和大腸均由松弛作用;對乙酰膽堿引起的痙攣不能阻斷,用組織胺和氯化鋇引起的痙攣有對抗作用。2、對離體蛙心有明顯抑制作用。3、抑菌試驗:本品乙醇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麻醉,鎮(zhèn)驚,解毒消腫,袪風(fēng)活絡(luò)。主治跌打腫痛,風(fēng)濕骨痛,胃痛,牙痛,破傷風(fēng),流行性乙型腦炎,蟲、蛇咬傷,局部麻醉。
【用法用量】根、葉3~5錢(鮮品0.5~1兩);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附方】 1、跌打腫痛:鮮九里香葉、鮮地耳草、鮮水茴香、鮮山梔葉各等量,共搗爛,酒炒敷患處。 2、風(fēng)濕骨痛:九里香、五色梅根、龍須藤各5錢,燉豬骨或浸酒服。 3、胃痛:(1)九里香葉粉、兩面針粉各2份,雞骨香粉、松花粉各1份,和勻,加黏合劑制成水丸如黃豆大。每服10~15丸,每日3次。(2)九里香葉3錢,瓦楞子(煅)1兩,共研末,每次服1錢,每日3次。 4、流行性乙型腦炎:鮮九里香葉0.5~1兩,鮮刺針草1~3兩,水煎,分2~3次服(或用鼻飼)。如高熱加大青葉1兩,同上藥煎服;抽搐頻繁痰多者,另取九里香葉0.5~1兩,搗爛用冷開水沖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