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母雞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拼音名】Hónɡ Mǔ Jī Cǎo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Hookedhairypod Tickclover
【別名】粘人草、粘草、粘波波、小百解菜、籽螞蟥、紅毛雞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大葉山螞蝗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smodium gangeticum(L.) DC.[Hedysarum gangeticum L.] 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大葉山螞蝗 半灌木,高達(dá)1.5m。莖有柔毛。葉柄長約1.8cm,中間有縱溝,具柔毛;單葉互生;葉長圓形,長9-15cm,寬3.5-7cm,先端急尖,基部截形或近圓形,上面無毛,下面密生平貼短柔毛。頂生圓錐花序或為腋生總狀花序;苞片脫落;花梗長約2mm,密生鉤狀毛;花長約4mm;花萼長約2.5mm;萼齒披針形,與萼筒等長;花冠綠白色,旗瓣倒卵形,翼瓣長圓形,具短爪,龍骨瓣狹倒卵形;雄蕊10,二體;子房密生柔毛。莢果長1.8-2.2cm,寬約2.5mm,密被鉤狀毛,腹縫線直,背縫線在種子間縊縮,有7-9莢節(jié),莢節(jié)近圓形;ㄆ4-8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枝條圓柱形,可見毛茸。葉單生,矩形或闊披針形,長9-15cm,寬3.5-7cm,先端漸狹呈急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全緣。表面枯綠色,下表面可見短柔毛,紙質(zhì)。有時可見細(xì)長的莢果,長1.8-2.2cm,直徑約25mm,7-9個節(jié),腹縫線平直,背縫線深波狀,表面具帶溝的小毛。氣特異。
【化學(xué)成份】莖葉含N,N-二甲基色胺(N,N-dimethyltryptamine),5-甲氧基-N,N-二甲基色胺(5-methoxyN,N-dimethyltryptamine)及它們的N氧化物,Nb-甲基四氫哈爾滿(Nb-methyltetrahydroharman)及6-甲氧基-2-甲基-β-咔啉陽離子(6-methoxy-2-methyl-β-carbolinium cation);大葉山螞蟥根含N,N-二甲基色胺及其N氧化物,下箴刺桐堿(hypaphorine),大麥芽堿(hordenine),白栝樓堿(candicine),N-甲基酪胺(N-methyltyramine),β-苯乙胺(β-phenylethylamine),紅母雞草醇(gangetin),紅母雞草素(gangetinin),山螞蟥素(desmodin);大葉山螞蟥還含24-乙基-5,22-二烯-3β-膽甾醇(24-ethylcholesta-5,-22-dien-3β-ol),24-乙基-5-烯-3β-膽甾醇(24-ethylcholesta-5-en-3β-ol),24-甲基-5-烯-3β-膽甾醇(24-methylcholesta-5-en-3β-ol)。
【藥理作用】10%葉浸劑對家兔有利尿作用,灰分無效。
【性味】甘辛;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祛瘀調(diào)經(jīng),解毒,止痛。主跌打損傷,子宮脫垂,脫肛,閉經(jīng),牛皮癬,牙痛,頭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制成膏劑涂搽。
【各家論述】《南寧市藥物志》:止血,止痛,消瘀散腫。治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