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拐藤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泉州本草》
【拼音名】Huā Guǎi Ténɡ Gēn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簾子藤的根。隨時(shí)可乘,洗凈,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 簾子藤,又名:花拐藤。 常綠攀援藤本。枝柔弱,平滑,圓柱形;幼枝微被短茸毛。葉對生,軟紙質(zhì),近卵形或卵狀長方形,長6.5~9厘米;寬3~4.5厘米,先端短漸尖,尖頭稍鈍,基部近心形,兩面無毛,側(cè)脈4~6對;葉柄長約1.5厘米。聚傘花序開展,頂生及腋生,下垂,長達(dá)15厘米,近光凈;花梗長約1厘米;花粉紅色,長約8毫米,花冠高腳盆狀,筒膨闊,冠片短,卵圓形,粘合于柱頭之上。蓇葖果柔弱,極細(xì)長,下垂略扭,長約30厘米。種子扁平,長約2厘米,種毛白色,僅基部淡褐色,約與種子等長。花期5~7月。果期11月以后。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區(qū)或丘陵地灌木叢中或小樹林中,分布廣西、廣東、云南,貴州、陜西等地。
【性味】味苦辛,性微溫。
【歸經(jīng)】入肝、腎、脾三經(jīng)。
【功能主治】 ①活絡(luò)行血,除濕去風(fēng)。治跌打損傷,關(guān)節(jié)痛風(fēng),癰疽及婦女閉經(jīng)。(性味以下出《泉州本草》)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貧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3~4兩)。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