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鱤魚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綱目》:鱤魚生江湖中,體似鯉而腹平,頭似鯇而口大,頰似鲇而色黃,鱗似鱒而稍細(xì),大者三、四十斤。啖魚最毒,池中有此,不能畜魚。
【拼音名】Gǎn Yú
【英文名】Yellowcheek carp
【別名】鰥、魠、哆口魚、黃頰、黃頰魚、鰥魚、竿魚、桿條魚、大口鱤、水老虎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鱤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春夏用網(wǎng)捕撈,捕殺后,剖腹,除去內(nèi)臟,洗凈,取肉鮮用。
【原形態(tài)】鱤魚,體延長,稍側(cè)扁,腹部圓,無腹棱。頭長而尖,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達眼前緣的下方,吻尖,呈喙?fàn),吻長遠(yuǎn)超過吻寬。下頜前端有一堅硬的骨質(zhì)突起。眼中等大,向兩側(cè)突出。頭上于眼徑的比例變化范圍很大。下咽齒3行。鰓耙排列稀疏。無須。鱗小,側(cè)玫鱗110-117。背鰭3,9-10,很小,起點位于腹鰭之后,臀鰭3,10-11,尾鰭分叉很深。生活時體色微黃,背部灰黑,腹部銀白色,背鰭、尾鰭濃灰色,頰部和其他各鰭呈淡黃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江河水的中上層,性兇錳。游泳力極強,行動敏捷,常襲擊和捕食其他魚類。魚苗在卵黃囊消失后,就開始吞食其他魚苗,也食浮游動物。 資源分布:我國除西北、西南之外,從北至南平原地區(qū)的水系中皆有分布。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益胃;溫中止嘔。主脾胃虛弱;反胃嘔吐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100-200g。
【注意】瘡疥患者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