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葛上亭長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別錄》
【拼音名】Gě Shànɡ Tínɡ Zhǎnɡ
【別名】亭長(《本草經(jīng)集注》),豆蠔(《動物學大辭典》),豆斑蝥(《國藥的藥理學》),紅娘、雞冠蟲(《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芫菁科昆蟲豆芫菁的全蟲。夏、秋捕捉,入沸水燙死,曬干。
【原形態(tài)】 成蟲雌體長14.5~16.7毫米;雄體長11.7~14.2毫米。全體黑色,腹面較灰。頭部赤褐色,被黃色短毛。復眼1對,腎臟形。觸角側(cè)扁,雄蟲的觸角中央膨大?谄骶捉朗。前胸較頭部為狹,前方細小而呈頸狀,中央有一縱列的黃毛。鞘翅細長,稍呈圓柱狀,兩翅邊緣密被短黃毛,中央各有一縱列的黃毛,翅面密被黑色短毛。足3對,細長,有黃毛。雌蟲前跗節(jié)之第1節(jié),有凹入之部。腹下部各節(jié),有黃毛直紋,雌蟲的尾端,露出于翅鞘外。 具復變態(tài),幼蟲以假蛹越冬。成蟲植食性,食害大豆及其他豆類等植物。
【化學成份】含斑蝥素2%以上。一部分是成堿金屬鹽的狀態(tài)。
【炮制】入鍋內(nèi)和米同炒,至米焦黃時取出,除去翅及頭、足用。
【性味】《別錄》:味辛,微溫,有毒。
【功能主治】 逐瘀,破積。治經(jīng)閉,癥瘕,積聚,瘺腫。 ①《別錄》:破淋結(jié)、積聚,墮胎。 ②《綱目》:通血閉、癥塊,余功同斑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炒炙后煎湯,1~2枚;或入丸、散。
【注意】 有劇毒,內(nèi)服宜慎;體虛及孕婦忌服。 ①《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②《綱目》:畏、惡同斑蝥。
【附方】 ①治婦人經(jīng)脈不通,癥塊脹滿:葛上亭長五枚。以糙米和炒,去翅、足研末,分三服,空心甘草湯下,須臾覺臍腹急痛,以黑豆煎湯服之。(《圣惠方》) ②治瘺腫。喊哓埶氖叮ㄈヮ^、足、翅,熬),桂心四分,芫青十枚(去足、翅,熬),葛上亭長三十枚(熬)。上四味,搗下篩,酒服半錢匕,日一。忌生蔥。(《劉涓子鬼遺方》)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