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毛桐子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Dà Máo Tónɡ Zǐ Gēn
【英文名】Root of Barbate Mallotus
【別名】姜桐子樹根、圓鞋、粗糠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毛桐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allotus barbatus (Wall.)Muell.Arg.[Rottlera barbatus Wall.]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毛酮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l-4m。幼枝密被棕黃色星狀綿毛。葉互生;葉柄長5-22cm,密被灰棕色星狀綿毛;幼葉紅色,質(zhì)厚,絨狀;葉片紙質(zhì),卵形或卵圓形,長13-30cm,寬12-2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盾狀著生,邊緣具疏細(xì)齒,不分裂或3淺裂,有時(shí)呈不規(guī)則波浪形,上面幼時(shí)密被星狀絨毛,后漸變無毛,綠色,下面密被發(fā)棕色星狀絨毛及棕黃色腺點(diǎn),葉脈放射狀,7-11條�?偁罨ㄐ蛞干蝽斏�,長可達(dá)30cm,花序柄被毛;花單性異株,偶有同株;無花瓣;雄花序通常分枝,長11-35cm,雄花5-8朵簇生,萼片4-5,稀3裂,披針形,長3-4mm,外面密被絨毛,內(nèi)面有腺點(diǎn);雄蕊多數(shù);雌花單生于苞腋內(nèi),苞片長約4mm,萼4裂,稀3或5,外面被絨毛,子房圓形,有乳頭狀突起,被毛,4室,稀3或5,花柱3-5,基部合生,長3-4mm。蒴果扁球形,長1.2-1.6cm,直徑1.6-2cm,被有1層厚達(dá)5mm的軟刺和星狀絨毛,基部具苞片3,合生,果柄長5-8mm;種子卵形,黑色,光亮。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坡地的疏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味】味微苦;性平
【歸經(jīng)】肺;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主肺熱吐血;濕熱泄瀉;小便淋痛;帶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1.《四川中藥志》:治肺熱吐血,五勞七傷及肺癆咳血。2.《廣西藥植名錄》:清熱,止痛。治白濁,子宮脫垂。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