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刺石榴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Cì Shí Liu
【別名】山石榴(《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峨眉薔薇的果實、根。果實:秋季采摘;根:全年可采。曬干。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3~4米。莖直立,有扁闊皮刺;幼枝稠密叢生,具刺毛。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具柄;小葉9~17,長圓形至長橢圓形,長8~25毫米,先端圓或微尖,基部近圓形,邊緣有銳齒,下面中脈有極細毛;托葉倒披針形,生于葉柄基部;ò咨,單生枝端,直徑3~4厘米;萼片4,披針形;花瓣4,倒卵形;雄蕊和雌蕊多數(shù),包于壺狀花托內(nèi),花柱伸出花托外,聯(lián)合成頭狀。果實梨形,鮮紅色,頂端有宿萼,具黃色肉質(zhì)果梗;ㄆ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針、闊葉混交林下或灌木叢中,喜疏松肥沃的土壤。分布陜西、甘肅、青海、湖北、四川、云南、河南等地。
【性味】 ①《陜西中草藥》:苦澀,平。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酸、澀,平。
【功能主治】《陜西中草藥》:止血,止痢。治吐血,衄血,崩漏,白帶,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或研末。
【注意】忌鐵器。
【附方】 ①治婦女血崩:刺石榴、地榆。共為細末,用蝎子七煎水沖服。 ②治赤白痢疾:刺石榴三錢。炒黃研粉,五歲以下每服三分,成人每服一錢,每日三次,紅白糖為引,開水送下。(宜忌以下出《陜西中草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