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蘇梗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中藥形性經(jīng)驗(yàn)鑒別法》
【拼音名】Bái Sū Gěnɡ
【來(lái)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割取老莖,除去果實(shí)及枝葉,曬干。
【生境分布】產(chǎn)江蘇、安徽、四川、云南等地。
【性狀】干燥的莖,葉片大多脫落,常帶有果穗。莖圓角四方形,四邊有槽,表面黃綠色,易折斷;斷面木質(zhì)部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殘留的葉片,皺縮、卷曲或破碎不整,黑綠色,背面較淡,兩面均具白色毛。氣香,味微苦辛。以莖老、干燥、無(wú)根葉雜質(zhì)、氣味芳香者為佳。
【性味】《滇南本草》:味辛,性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四川中藥志》:入肺、脾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順氣,消食,止痛,安胎。治氣郁,食滯,胸膈痞悶,脘腹疼痛,胎氣不和。 ①《滇南本草》:補(bǔ)中益氣。 ②《安徽藥材》: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安胎。 ③《四川中藥志》:下氣寬胸,行里化痰,消食。治胸悶,噎膈反胃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1.5~3錢。
【備注】本品在江蘇、四川等地與紫蘇梗同等使用,并通稱為蘇梗。參見紫蘇梗條。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