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半邊旗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Bàn Biān Qí
【別名】甘草蕨(《廣州植物志》),甘草鳳尾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半邊蓮、半邊蕨(《廣西藥植圖志》),半鳳尾草(《南寧市藥物志》),半邊風(fēng)藥(《貴州民間藥物》),鳳凰尾巴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單邊旗、半邊梳(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來源】為風(fēng)尾蕨科植物半邊旗的帶根全草。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莖短,匍匐,密被狹披針形、黑褐色鱗片。葉疏生;葉柄粗壯,直立,長(zhǎng)20~50厘米,深褐色,或近基部呈黑色,光亮,裸凈與葉軸同;葉近革質(zhì),兩面無毛,卵狀披針形,長(zhǎng)15~50厘米,寬10~25厘米;1回羽狀分裂,上部羽狀深裂達(dá)于葉軸,裂片線形或橢圓形,勁直或呈鐮形,全緣,基部下延;下部約在2/3處有近對(duì)生的半羽狀羽片4~8對(duì),疏生,頂端長(zhǎng)尖,全緣,上緣不分裂,下緣深裂達(dá)于中脈,裂片線形或鐮形,基部下延;葉脈明顯,單出或分枝。孢子囊群線形,連續(xù)排列于葉緣,子囊群蓋線形,膜質(zhì)。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溪邊或墻上等陰濕地。分布華東、華南、西南及臺(tái)灣等地。
【性味】《陸川本草》:辛,涼。
【功能主治】 止血,生肌,解毒,消腫。治吐血,外傷出血,發(fā)背,疔瘡,跌打損傷,目赤腫痛。 ①《嶺南采藥錄》:凡毒蛇咬傷,可將葉搗爛和片糖敷:治瘡癤,煎水洗。 ②《南寧市藥物志》:止血,生肌,消腫,止痛。治跌打,痢疾,發(fā)背,蛇傷。 ③《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根莖,煎服,治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附方】 ①止吐血:生半邊旗一握,搗爛,米泔水沖取汁飲。 ②止血埋口:生半邊旗搗爛敷或干粉撒刀斧傷處。 ③治馬口疔:半邊旗嫩葉二份,黃糖一份。搗爛敷。(①方以下出《廣西藥植圖志》) ④治中風(fēng):半邊風(fēng)藥、石菖蒲、馬蹄決明各三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