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桃楸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河北藥植志》
【拼音名】Hé Tɑo Qiū Guǒ
【別名】胡桃楸、馬核果(《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楸馬核果(《中國藥植圖鑒》)。
【來源】為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未成熟果實或果皮。
【原形態(tài)】 核桃楸,又名:山核桃。 落葉喬木,高達(dá)20米。樹皮暗灰色;小枝粗壯,具柔腺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9~17枚,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5~15厘米,寬2~6厘米,先端尖,邊緣有細(xì)鋸齒,基部鈍或近截形,上面通常無毛,下面脈上密生褐色柔毛;▎涡,雌雄同株;雄花序細(xì)長,葇荑狀,從上年生的枝節(jié)上葉腋間抽出,下垂,花序長達(dá)17~18厘米,花被3~4,小苞1~2個,花被狀,雄蕊8~40,花絲短,藥隔有時伸長;雌花序穗狀,直立,有花5~10朵,與葉同時開放,花被4,苞及小苞合繞子房外壁,子房下位,柱頭2裂,柱頭面呈乳頭狀,暗紅色。果序短,常具4~7個果實。核果球形,先端尖,不易開裂,核卵形,有棱8條;ㄆ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長在山坡或溪谷較濕潤的地方。分布東北、河北、河南、山西、甘肅等地。
【化學(xué)成份】果仁含油脂40~50%,蛋白質(zhì)15~20%,糖1~1.5%及維生素C等。
【藥理作用】核桃楸葉煎劑對大鼠有加速體內(nèi)糖的同化,或降低血糖的作用。其方法為大鼠在口服藥物后半小時,以60%葡萄糖(30毫升/公斤)灌胃,2.5~3小時后測尿糖;給藥組的尿糖較對照組顯著為低。
【功能主治】《東北藥植志》:果皮浸酒,治胃病及腹痛。
【附方】治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痙攣性腹痛:山核桃(選未成熟綠色果實)六斤。軋碎,用燒酒十斤,浸泡二至三周,去渣,過濾備用。成人每次內(nèi)服十至十五毫升。(《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