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蘇頭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Sū Tóu
【英文名】Perilla root
【別名】紫蘇兜、紫蘇頭、紫蘇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紫蘇野紫蘇和白蘇的根及近根的老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Crispa (Thunb.) Hand.- Mazz., P.frutescens (L.) Britt. Var. Acuta (Thunb.) Kudo, P. Frutescens (L.) Britt.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將紫蘇或白蘇拔起,切取根頭,抖凈泥沙,曬干。
【原形態(tài)】 1.紫蘇葉 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莖直立,多分枝,紫色、綠紫色或綠色,鈍四棱形,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cm,紫紅色或綠色,被長節(jié)毛;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漸尖或突尖,有時呈短尾狀,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有時鋸齒較深或淺裂,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下兩面均疏生柔毛,沿葉脈處較密,葉下面有細油腺點;側(cè)脈7-8對,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輪傘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cè)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卵形、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形,全緣,具緣毛,外面有腺點,邊緣膜質(zhì);花梗長1-1.5mm,密被柔毛;花萼鐘狀,長約3mm,10脈,外面部密被長柔毛和有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jié)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長3-4mm,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nèi)有毛環(huán),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筒內(nèi)中部,幾不伸出花冠外,花藥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徑1-1.3mm,有網(wǎng)紋,果萼長約10mm。花期6-8月,果期7-9月。這一變種與紫蘇的區(qū)別在于:果萼小,長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點;莖被短柔毛;葉較小,卵形,長4.5-7.5cm,寬2.8-5cm,兩面被疏柔毛。小堅果較小,土黃色,直徑1-1.5mm;ㄆ6-8月,果期7-9月。 2.白蘇,一年生直立草本,有香氣,高0.5-1.5m,莖綠色,圓角四棱形,多分枝,除基部外,密生細長白毛。葉對生;葉片卵形或圓形,長3一9.5cm,寬2-8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均綠色而具毛,下面稍蒼淡且有腺點;葉柄長10-45mm,密被白毛?偁罨ㄐ蛞干绊斏;苞片卵形,先端急尖或尾狀;萼鐘狀,具5齒和10條脈紋,分2唇,外面有毛及腺點,內(nèi)面喉部有長柔毛1圈;花冠白色,管狀,2唇形,外面有毛,內(nèi)面中部有毛1圈,上唇2淺裂,裂片較寬,先端略凹,下唇3裂,兩側(cè)的裂片半圓形,中裂片橫橢圓形,向下折屈;雄蕊4,2強,稍伸出,花絲無毛,花粉囊2室;子房4裂,花柱無毛,稍伸出,柱頭2裂。小堅果褐色或灰白色,倒卵形,長約2mm,徑約1.7mm。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地、路旁、村邊或荒地,亦有栽培。 2.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 資源分布:1.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臺灣等地。 2.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藥材產(chǎn)江蘇、河北、山東、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炮制】以水潤軟后,切片,曬干。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疏風散寒;降氣祛痰;和中安胎。主頭暈;身痛;鼻塞流涕;咳逆上氣;胸隔飲;胸悶肋痛;腹痛泄瀉;妊娠嘔吐;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煎湯洗。
【注意】《四川中藥志》:體虛無外感者忌用。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洗瘡,去風。 2.《四川中藥志》:除風散寒,祛痰降氣。治咳逆上氣,胸膈痰飲,頭暈身痛及鼻塞流涕。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