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莢蒾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Jiá Mí
【別名】檕迷、挈檀(陸璣《詩(shī)疏》),羿先(《唐本草》),孩兒拳頭(《救荒本草》)。
【來(lái)源】為忍冬科植物莢蒾的莖、葉。春、夏采收。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達(dá)3米。莖直立,褐色,多分枝,冬芽具2外鱗,嫩枝有星狀毛。單葉對(duì)生,膜質(zhì),葉片圓形至廣卵形以至倒圓形,長(zhǎng)6~8厘米,寬約5厘米,先端突尖至短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臟形,葉緣具三角狀鋸齒;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狀毛及黃色鱗片狀腺點(diǎn);葉詠羽狀,5~8對(duì),直走葉緣;無(wú)托葉。聚傘花序多花,徑8~12厘米,有星狀毛;萼管短,具5齒,宿存;花冠裂片5,有毛;雄蕊5,長(zhǎng)于花冠,藥分離,2室;花柱短,柱頭尖,3裂;子房下位。漿果狀核果,廣卵圓形,深紅色,無(wú)毛;ㄆ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丘陵地區(qū)的灌木叢中。分布江蘇、浙江、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江西、湖北、福建等地。
【性味】《唐本草》:甘苦,平,無(wú)毒。
【功能主治】 治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0.5~1兩。
【附方】治小兒疳積:莢蒾葉與莖一至二兩,芡實(shí)五錢(qián)至一兩。酌加水,煎三小時(shí),加些白糖,吃芡實(shí)和湯?梢猿7。(《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