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花映山紅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
【別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照山白(《華北經(jīng)濟植物志要》),白艷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月采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常綠或半常綠的多枝灌木,高2~3米。幼枝具灰色粗毛。單葉近輪生;革質;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3~5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尖有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灰褐色伏毛,下面青綠色,被棕褐色伏毛,葉脈上尤多;葉柄具灰褐色伏毛.花1~3朵頂生,有芳香;萼片5,披針形,綠色,長約1.5厘米,有腺毛與絨毛;花冠白色,闊漏斗形,徑4~5厘米,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5~10,花絲細長,近基部有腺毛,花藥紫色;子房上位,每室具多數(shù)胚珠,花柱細長,長約4厘米,柱頭頭狀,具絨毛。蒴果有毛。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四川、貴州、河北、山西、湖南、陜西等地。
【化學成份】 花含杜鵑黃甙和少量的杜鵑黃素。葉含多種黃酮類:有槲皮素、棉花皮素,山柰酚、楊梅樹皮素、杜鵑黃素和二氫槲皮素。另含杜鵑醇、對-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香莢蘭酸和丁香酸。 此外,從該植物中還發(fā)現(xiàn)鄰-焦兒茶酸。
【毒性】白杜鵑花如作野菜食用,常易發(fā)生中毒。曾報道一家4口因吃白杜鵑花而中毒,每人服食2~8兩不等。食后1~2小時,4人相繼發(fā)病,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心慌、頭昏、眼花、胸悶、呼吸困難、四肢發(fā)麻等.體檢:口唇及指端紫紺,呼吸次數(shù)增加,血壓降低,心音弱,心律慢而不規(guī)則,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徐緩及室性期前收縮(5~7次/分)。經(jīng)按一般食物中毒處理,2~3天后均痊愈。
【性味】 ①《分類草藥性》:味甜,性溫。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甘,無毒。
【功能主治】 和血,散瘀。治吐血,腸風下血,痢疾,血崩,跌打損傷。 ①《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崩癥,去風寒,和血。梗葉同仙人對坐草,洗風火瘡。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根及花:通經(jīng)散瘀,治白帶。 ③《四川中藥志》:花及根:治吐血紅崩,赤白痢下,腸風下血及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摘錄】《*辭典》 |
|
|
|
|
|
|